《西游记·收伏沙悟净》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导语】: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收伏沙悟净》赏析 行者即纵筋斗云,径上南海。咦!那消半个时辰,早望见普陀山境。须臾间坠下筋斗,到紫竹林外,又只见那二十四路诸天,上前迎着道:大圣何来?行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收伏沙悟净》赏析

  行者即纵筋斗云,径上南海。咦!那消半个时辰,早望见普陀山境。须臾间坠下筋斗,到紫竹林外,又只见那二十四路诸天,上前迎着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我师有难,特来谒见菩萨。”诸天道:“请坐,容报。”那轮日的诸天,径至潮音洞口报道:“孙悟空有事朝见。”菩萨正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闻报,即转云岩,开门唤入。大圣端肃皈依参拜。

  菩萨问曰:“你怎么不保唐僧?为甚事又来见我?”行者启上道:“菩萨,我师父前在高老庄,又收了一个徒弟,唤名猪八戒,多蒙菩萨又赐法讳悟能。才行过黄风岭,今至八百里流沙河,乃是弱水三千,师父已是难渡。河中又有个妖怪,武艺高强,甚亏了悟能与他水面上大战三次,只是不能取胜,被他拦阻,不能渡河。因此特告菩萨,望垂怜悯。济渡他一济渡。”菩萨道:“你这猴子,又逞自满,不肯说出保唐僧的话来么?”行者道:“我们只是要拿住他,教他送我师父渡河。水里事,我又弄不得精细,只是悟能寻着他窝巢,与他打话,想是不曾说出取经的勾当。”菩萨道:“那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也是我劝化的善信,教他保护取经之辈。你若肯说出是东土取经人呵,他决不与你争持,断然归顺矣。”行者道:“那怪如今怯战,不肯上崖,只在水里潜踪,如何得他归顺?我师如何得渡弱水?”

  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有诗为证,诗曰: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他两个,不多时,按落云头,早来到流沙河岸。猪八戒认得是木叉行者,引师父上前迎接。那木叉与三藏礼毕,又与八戒相见。八戒道:“向蒙尊者指示,得见菩萨,我老猪果遵法教,今喜拜了沙门。这一向在途中奔碌,未及致谢,恕罪,恕罪。”行者道:“且莫叙阔。我们叫唤那厮去来。”三藏道:“叫谁?”行者道:“老孙见菩萨,备陈前事。菩萨说,这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因为在天有罪,堕落此河,忘形作怪。他曾被菩萨劝化,愿归师父往西天去的。但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情,故此苦苦争斗。菩萨今差木叉,将此葫芦,要与这厮结作法船,渡你过去哩。”三藏闻言,顶礼不尽,对木叉作礼道:“万望尊者作速一行。”那木叉捧定葫芦,半云半雾,径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厉声高叫道:“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却说那怪惧怕猴王,回于水底,正在窝中歇息,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木叉道:“我师未来,先差我来吩咐你早跟唐僧做个徒弟。叫把你项下挂的骷髅与这个葫芦,按九宫结做一只法船,渡他过此弱水。”悟净道:“取经人却在那里?”木叉用手指道:“那东岸上坐的不是?”悟净看见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又看见行者,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木叉道:“那是猪八戒,这是孙行者,俱是唐僧的徒弟,俱是菩萨劝化的,怕他怎的?我且和你见唐僧去。”那悟净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小。三藏见他行礼,真像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木叉道:“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

  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三藏拜谢了木叉,顶礼了菩萨。正是:木叉径回东洋海,三藏上马却投西。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赏析】

  沙悟净即沙僧,悟净是他的法名,又称沙和尚,这在我们以后的叙述中会经常说到这一名字。在唐僧看来,他的三个徒弟都是悟字辈,孙行者叫悟空,猪八戒名悟能,而沙僧则名悟净,依次排名,倒也符合中国人的取名惯例。沙僧取名悟净,固然和悟空、悟能有关,但除此以外,他得名“悟净”,也和明代中、后期之净土宗的迅速发展相关。

  这则小说紧接上文而来,叙说猪八戒和孙悟空三斗沙僧皆难以取胜,这时又冒出了去佛界请观音菩萨来收伏的念头。而且说来奇怪,首先提出这一想法的居然是孙悟空。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在《西游记》中,凡是遇到难以战胜的神魔挡路,唐僧等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佛界去请观音菩萨或是其他佛界长老,甚至是佛祖亲自出面来降伏。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无疑犯了创作雷同或重复的大忌,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思想题旨的表现没有好处。然而,小说的作者却多次使用同样的艺术手法,岂不是“江郎才尽”的一种表现。当代的某些武侠小说的创作者也存在着这样的毛病:他们在编织故事内容时,为使情节发展得曲折和起伏的变化,以造成惊天动地的效果,有时不惜胡编乱造,甚至随意地让作品中的人物莫明其妙地死去。而故事情节到了无法顺畅叙述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让死了的人再活过来。其办法很多,可以是某一种药丸,也可以是某一种神水,或是什么祖传的秘方等等,往往让读者感到云天雾地,莫明其妙。这是一种创作力衰竭的表现。想来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不至于如此。但大量似乎弘扬佛法无边的艺术描写也确实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本领都要超过沙僧,如今以两人之力却三斗沙僧而始终无法取胜,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倘若以流沙河的凶险而论,一个可以自由出入龙宫,而另一个曾是管理天河的天蓬元帅,再凶险的流沙河岂能挡住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步伐?如今却要借助观音菩萨的保护才能实现到西天去取经的理想,把希望寄托在佛界身上,这里只有一种解释:《西游记》是一部宣扬佛教的小说,它以强加的各种巨大的、不可战胜的佛教力量的艺术形象来弘扬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最终沙僧皈依了佛界,“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至此,西天取经的团队人员齐全,《西游记》的故事揭开了新篇章。

  众所周知,《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嬗变的过程。自从玄奘西天取经并在回国后撰写《大唐西域记》开始,这个故事已从历史的真实向着民间传说的方向演化。除《大唐西域记》之外,记载取经故事的还有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传》、道宣《续高僧传》、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旧唐书》中的《玄奘本传》。他们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历史事实。在唐代,佛教得到了大发展,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随着佛教的发展在民间口口相传,出现了一些半是历史事实半是民间传说的记载。主要有:李亢《独异记》、《太平广记》中“袁天纲”和“陈义郎”、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欧阳修《于役志》、刘克庄诗等。至于文学类的作品则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和尚家门》院本、小说《魏徵梦斩泾河龙》以及《平话西游记》和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等等。在这些有关记载取经故事的历史典籍中,沙僧的出现最早是在慧立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此传叙述玄奘取经路上,途经敦煌附近的流沙河时,无意中河中倾倒水袋,“于是阵(意即“整”字)四夜五日,无一滴霑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卧沙中,黙念观音,虽困不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也能起。体既休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警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又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沏,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休息。这里的“大神”,就是沙僧。由于是在“梦”中出现的,形象并不清晰。只有“长数丈,执戟麾”六字可见,并且说了“何不强行,而更卧也”的话,似乎是在劝说玄奘快点动身,不要耽误了时日。而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沙僧的面目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名字叫“深沙神”,而且也一改原本的护佑法师的面目,成为专食人的妖怪。其形象既高大,又丑恶。以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沙僧形象: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诺连声。深沙神前来辞,吟诗曰:“一坠深沙五百春,浑家眷族受灾殃。金桥手托从师过,乞荐幽神化却身。”猴行者诗曰:“谢汝回心意不偏,金桥银线步平安。回归东土修功德,荐拔深沙向佛前。”

  很明显,这里只是《西游记》中的沙僧的雏形,因为从诗中的“师行七人”句来看,他还不是这支取经队伍的成员,而只是身处流沙河中的一个水妖。可这水妖曾在唐僧取经途经流沙河时,曾“金桥手托从师过”,协助他们渡过了凶险的河流,而且在经历这一件事后,他听从了唐僧的劝告,从此不再作恶吃人了。然而由于今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残缺不全,对沙僧的描写仅止于此。有关他的出生和来历等,都不太清楚。后来的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把沙僧的面貌交代得更为明白。此剧中的沙僧已变成天庭中的一员,乃是玉皇大帝殿前的卷帘大将,因为带酒思凡,被贬在流沙河做苦力。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的生活而为怪伤人,自称是无人可以拘管的一个水妖。在流沙河边,曾经吃过九个过往的唐代僧人,九个骷髅还被他挂在脖项上作为项珠。他在剧中第一次上场亮相时自报家门说:“恒河沙上不通船,独有篙师八万年。人血为饮肝为食,不怕神明不怕天。小圣生为水怪,长为河神,不奉玉帝诏旨,不依释老禅规。怒则风生,愁则雨到,喜则驾雾腾云,闲则搬沙弄水。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人命若流沙,人魂若饿鬼。”这里的沙和尚已和小说中的沙僧基本相同。如外貌,一似丑雄的水妖,在小说中,作者是如此描写我们所看到的沙僧:“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这简直就是杨景贤杂剧中的那个吃人无数的水妖。至于杂剧中提到的那个“手持宝杖”的形象,也正是小说中沙僧的特征,并且在他和猪八戒的打斗前,还用了一长段词赋对其作了绘影绘声的夸赞。其“项下骷髅悬九个”的项珠,也在小说中出现,还在关键的时刻派上了大用场:“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帮助他们平安地到了西岸。

  在《西游记》的研究中,不少人很重视这则小说。其中说得较为透彻的是清代文学评论家汪憺漪。他在《西游证道书》的第二十二回的回前评中说:“流沙河畔,收却悟净,则回象和合矣,五行攒聚矣,此一部《西游》之小团圆也。到后来五圣成真,方是大团圆。然设无此二十二回的小团圆,顾安得有一百回之大团圆乎?按,此四众之来,或前或后,初若无意凑合,而其中实有铁板次序,井然不容紊乱。何以言之,取经以三藏为主,则三藏为中意之土无疑矣;土非火不生,故出门即首收心猿,是为南神之火;火无水不能既济,故次收意马,是为北精之水;水旺则能生木,故次收八戒,是为东魂之木;木旺必须金制,故又次收沙僧,是为西魄之金。合而言之,南火北水,东土西金,总以卫此中土,正与水、火、木、金、土之定位相配,此作者一片苦心,千古未经拈出。若非半非居士与余两人今日冷暖觑破,岂不被李卓吾、叶仲子辈瞒杀乎?”在这段评论中,汪憺漪其实说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小说《西游记》的艺术结构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小说《西游记》中的“五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确实在读者中向来有不同的看法。趁此机会,这里愿意谈谈笔者的观点。

  先说《西游记》的艺术结构的问题。

  我们在第一回的“赏析”中就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看法,认为全书的情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也即:第一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展现人类最为美好的理想。第八至十二回,是第二部分,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第十三至二十二回,是第三部分,写唐僧领命西天取经,一路聚合取经队伍的故事,是取经故事的发展。第二十三至九十九回,是第四部分,也是整部小说的主干,叙述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在路途遭遇各种劫难和阻拦,通过各种努力,最后到达目的地、实现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的故事。全书的结尾第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成功回到长安,受到隆重款待,乃全书的结束。由此可见,全书一百回都围绕着这个“理想”的主题作了精心的布局。因为根据一般人的理解,《西游记》的艺术结构只有三个部分,也即把上述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合并,这样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值得讨论。原因就在于这“聚合取经人”的故事情节内容从小说的第十三回到二十二回,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完全应该自主成为一大单元。其实从作者来说,对此也是作了充分的艺术构思和布局的。从小说的第八回开始,作者已经从孙悟空的英雄传奇的描写大步跨到“观音奉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然后是叙述玄奘的身世的几回作第二部分。而从小说的第十三回开始,则根据作者在第八回中一路东行所遇到的“一深二猪三龙马四孙悟空”的顺序逐次写来,这等于是向读者预告了未来唐僧在赴西天取经路上“聚合取经人”的历程,为小说第三部分,也即第十三至二十二回的情节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而在接下来的具体艺术描写中,作者正是按照第八回中所交代的“一深二猪三龙马四孙悟空”的顺序逐次写的。不过,由于第八回中的观音菩萨是从西天下凡到东土方向的,他的次序正好和唐僧从长安出发、由东土向西方前行的方向相反,所以作者在描写唐僧在赴西天取经路上的这个“聚合取经人”的历程也颠倒了次序,即先在五行山下“拯救”出了孙悟空,再由孙悟空在蛇盘山降伏了小龙马,然后是孙悟空在高家庄收伏猪八戒,而最后是猪八戒大战流沙河降伏沙僧。整个过程可用“一孙悟空二龙马三猪四深”来概括。而这样的聚合次序恰和作者在第八回中所说的完全契合(方向的相反恰好导致了次序的颠倒),如此细致周详的艺术描写,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

  再说小说《西游记》中的“五行”的问题。

  什么是五行?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具体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人的思想中,一般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家们也开始用这五行的学说来进行创作和评论。例如,小说《西游记》就是这方面所作的一次尝试。第十九回中有首诗说得好:“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一主一宾无间隔,三交三合有玄微。性情并喜贞元聚,同证西方话不违。”而在第二十二回小说中,叙写猪八戒大战流沙河降服了沙僧以后,又有首诗说:“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清人汪憺漪也正是用“五行”的学说来评论《西游记》的。在他们看来,几个取经人中,唐僧属“水”,孙悟空属“金”属“火”,猪八戒属“木”,而沙僧则属“土”。台湾地区的张静二先生曾在台北的《中外文学》第九卷第一期(1980年6月)发表过一篇题为《论沙僧》的长篇论文,对《西游记》中的人物配置和故事情节中的这种按照“五行”学说来安排的谋篇布局的艺术甚有研究。他说:“三藏离京后,在两界山遇悟空,接着便在高家收伏八戒,最后才在流沙河降伏沙僧,五行依相克的顺序结合,以水为首,以土殿末,其中的含义,除了借相克来制造冲突,以活跃情节而外,还欲以土来谐适五行间的关系,尤其是掺和水、火的冲突。换句话说,土乃五行之母,水金木火,无此不能和合,故又名沙和尚。”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将会在他们以后的相处中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上面所引的两首诗,可说是点到了作者构思的关键处。在取经人的诸多关系中,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的“五行相克”的关系。以唐僧来说,他用紧箍咒独克孙悟空,而孙悟空又克着猪八戒,在高家庄的收伏就是明证。而猪八戒又似乎对沙僧有一种威慑之力,流沙河大战三回,并最终将沙僧降伏,猪八戒功不可没。沙僧不仅在师徒之间起着和事佬和润滑剂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取经者中,唐僧又比较爱听沙僧说的话。这种“一物降一物”的相克关系,也正应对着五行的相克关系。用五行的学说来解读《西游记》,尤其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关系,可说是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视野,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孙悟空。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西游记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