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人物形象鉴赏猪八戒》赏析 猪八戒,一个形、名与实际结合充满无限滑稽色彩的角色,一个在书中唯一冲破神魔面纱的神话人物,一个在浓墨重彩涂抹成的生活风情画里演绎真实社会
《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好词好句摘抄
《西游记》是非常经典的一部文学小说,关于《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好词好句有哪些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4
《西游记人物形象鉴赏猪八戒》赏析 猪八戒,一个形、名与实际结合充满无限滑稽色彩的角色,一个在书中唯一冲破神魔面纱的神话人物,一个在浓墨重彩涂抹成的生活风情画里演绎真实社会
《西游记·人物形象鉴赏·猪八戒》赏析
猪八戒,一个形、名与实际结合充满无限滑稽色彩的角色,一个在书中唯一冲破神魔面纱的神话人物,一个在浓墨重彩涂抹成的生活风情画里演绎真实社会关系的凡人中的凡人,又是一个唯一能自由穿梭于神佛世界与世俗社会的双面人。当然后一世界更得他的偏爱,但这个世界既屏闭于唐僧,也嘲笑于悟空,但他痴心难改。
猪八戒形象虽是《西游记》的一个杰出创造,但他身上同样也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文化源上讲,鲁迅先生认为他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例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猪臂金铃”故事,其“安阳亭书生”中的母猪精则更接近猪八戒。还有人认为猪八戒的最原始依据是河伯冯夷,因为冯夷的原型是猪。而猪八戒是天蓬元帅,管理天河,也与水有关。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提到“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也有人认为猪八戒原型来自于印度佛经,陈寅恪就有此说。开凿于唐初的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有一幅“猪头菩萨”画像,他在佛经中被称为“摩利支天”,摩利支天有隐身术,神通广大,似乎也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相通之处。但由《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的特点反推之,可以断定他还是来自于中国文化。猪八戒形象与猪有密切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猪有性与生殖力强的文化内涵,这关联着猪八戒的食与色;在中国文化中,猪属水,又关联着猪八戒的天蓬元帅之职及水中神通。作为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的直接原型则是来自于元代《西游记》杂剧中的号称黑风大王的“摩利支御车将军”,名号虽有西来佛经的特色,但文化内涵上还是中国的。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孙悟空是一对欢喜冤家,两者在矛盾中统一,在统一中矛盾。如果说孙悟空代表的是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猪八戒代表的则是人在物质层面的追求,前者属于佛家的“空”,后者属于佛家的“色”。
猪八戒原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借着酒劲调戏嫦娥,被打了二千锤,贬到下界,因错投猪胎,变成了“榔犺”模样。他自己介绍:“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托生猪形后,他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此洞原本是卵二姐的产业,卵二姐看他本领强,就招他做了倒插门女婿,不到一年,二姐死了,他继承了产业。观音菩萨东寻取经人,路遇八戒,劝其归依正果,等待做取经人的徒弟。菩萨指身为姓,为其取法名猪悟能,要他断了“五荤三厌”,后来唐僧又给他起别名八戒。但在等待取经人期间,他又入赘到高老庄的高太公家,强占其女高翠兰,直到悟空将他降服。猪八戒前世于天界犯的是情欲错误,投胎下界仍然“一灵真性”不改,又惯做“倒插门”生意,既白得女色,又坐享其产,这也算是他的“夙根”。
猪八戒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形象的细腻性、丰富性、多面性、真实性、典型性高过了书中任何一个角色。
一、 理想追求与所负责任的矛盾。
猪八戒混迹人世不见得久,但练达人情却异常地深。观音劝化前他为妖,为妖他有为妖的法则,或者说他有为妖的理想:“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透出的是“自由”二字,根本就不把戴罪改造放在心上,蔑视“官法”、“佛法”,在妖精的世界里也就是无视神、佛的权威,这些在曾作为天界正神的他这里,是极度的叛逆。
被收为佛门弟子,当妖精的事,八戒只能搁置一边。但走上一条光明的成佛大道,八戒是不是就有一个崇高的理想追求呢?非也,他的理想仍落在现实人间,那就是: 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热炕头的妻,一份满足衣食住行的产业。这个理想不高,但实在。
八戒的这个理想唯其不高而实在,曾一度走进了实践层面。我们先看八戒对“家”的经营。他与卵二姐不上一年的夫妻过得如何,不得详知,但把个福陵山云栈洞留给了他,那算是他的基业,关键时可以存身敛迹。他两番到高老庄插门,这高老庄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竹篱茅檐,小桥流水。高老庄的高太公是个大户人家,身上穿的是绫罗,家中使的是奴仆,为感激悟空收了他女婿,一下子就拿出了二百两金银,可见家底殷实富有。太公无儿,只生三个女儿,两女嫁于本村,小女招赘养老女婿以承家业。可见,如果认真做下去,这偌大的家业就是八戒的了。八戒上门后,也懂得守业发家,岳父也有肯定:“一进门时,倒也勤谨: 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虽然八戒食肠大了些,早点百十来个烧饼,正餐三五斗米,但因吃素也足以吃得起。对于高家屡屡请人拿他,他也有怨言:“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般般会,样样能,是一个老实能干的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子。了解情况后,悟空对八戒的岳父也有些看不惯,替八戒鸣不平:
“你这老儿不知分限。那怪也曾对我说,他虽是食肠大,吃了你家些茶饭,他与你干了许多好事。这几年挣了许多家资,皆是他之力量。他不曾白吃了你东西,问你祛他怎的。据他说,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把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儿。想这等一个女婿,也门当户对,不怎么坏了家声,辱了行止。当真的留他也罢。”
可见,八戒的到来,不但守住了高家的家业,而且还有所扩大,如果平静地做下去,高家将会富甲一方。高家是乡村财主,以农为本,靠农起家,能够做到扩大家业,说明八戒不光是凭一身蛮力去“创”,还会动心思动头脑去“立”,人是勤恳的,心是一心的,不是“啃老族”,也非败家子,而是一个身强力壮、勤劳本分的庄稼人。乡村农家人的择婿无他,一要身体好,二要心眼实,足矣。八戒两者都具备,且更有强于一般人之处,应是个好女婿。如果八戒的嘴脸不是变来变去的,随着日久天长,把他的妖精气慢慢去掉,如果上界统治之神给他以更大的宽容,如果观音菩萨不去引诱他走上取经之路,八戒未尝不可以扎根高老庄,做一辈子地道的农民,那也能活出一种境界。可惜没有如果。
再看八戒对“爱情”的经营。如果说八戒是强做高家的上门女婿,实实在在讲是冤枉了他。为求得婚姻,他只是变成了一个模样能看得过去的“黑胖汉”,仅是玩弄了一个爱情小骗术,虽有不道德的成分,但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无奈的,他是妖精,几曾见拿着妖精的名帖上门求亲的?而且是先有高太公放口风招婿在前,才有八戒上门应聘在后。高太公提出的条件很明确:“指望他与我同家过活,做个养老女婿,撑门抵户,做活当差。”看似很普通,实际很苛刻: 一则无条件做上门婿,八戒无亲一身轻,倒插门正好是两厢情愿;二则要撑起门户,八戒身强力壮一身武艺,正副所望;三则虽主家但不掌权,像长工那样干活,像家仆那样听差,这个八戒也认了。所以高太公一见八戒:“模样儿倒也精致”,“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加上一身好活计,就爽快地招在家里。不料婚姻出了点小波折,八戒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时间一长,渐渐露出了原形,一表人才换成了长嘴大耳的呆子,一出嘴成千古恨,搞得左邻右舍都知道高家招了个“会弄风”的妖精女婿。八戒也知趣,就把高翠兰小姐关进后宅里,将门一把无匙锁锁了,反正他本人无须从大门出入,害得岳父女也不能见,婿也不敢近。本来一场好姻缘,因八戒妖形一露,反弄得不尴不尬。
但八戒对高家小姐的爱,却并未因此打了折扣。他对“浑家”说:“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趁心处?”不要责怪八戒太“物质”化,太缺乏精神追求,他所说的虽然除了穿就是吃,但一个“趁心”就把爱情的精神内涵从物质层面潜移过来了。民间夫妻不玩虚的,俗话说: 不看吃的看穿的,不看穿的看戴的。民家女田家夫,爱情就躲在这一吃一穿一戴的背后。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高家小姐重见父亲后,说过一句话:“因是晓得父亲要祛退他,他也常常防备。”这话说明小夫妻俩有很和谐的交流,不然的话,她一个民家弱女如何知道这样一个风里来云里去的能人也要“防备”人家害他?岳父既然有心害婿,以八戒的一身本领,要对付岳父乃至整个高老庄的人,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他是妖精他怕谁!八戒选择了躲避,是爱屋及乌、饮水思源的缘故。
一颗情欲之心种于月宫,让八戒一灵真性未泯。二世为妖,又让他有幸遇上了卵二姐,夫妻之情,人伦之乐,再次点燃了他那颗未泯的心。而扎根高老庄农村,进一步让他陷于“俗”,乐于“俗”,以至于他染“俗气”太重,失去了孙悟空式的童真,也无法保持沙僧式的单纯,于是就作了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猪八戒。从中看出,八戒的爱情观是阶段性发展的,如果说月宫里调戏嫦娥是出于本能,与卵二姐的短暂情缘则是他的启蒙,入赘高老庄则是他的成熟与实践,是置于真正的人化之乐的背景上的实践,所以,他看家守业当女婿,都做得很好。爱情生活,尤其是置于世俗社会并伴之以家庭的爱情生活,对八戒有巨大的吸引力,这至少有两个明显例证: 一是从卵二姐那里爱情启蒙后,八戒一发不可收,观音菩萨已对他进行了点化、受戒,让他等待做取经人的弟子,但就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仍然到高家做了三年女婿,而且陷入角色如醉如痴。二是从高老庄西行不久,就到了乌巢禅师所住的浮屠山,此山也只有八戒熟知,乌巢也只有八戒认得,八戒向唐僧道:“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可见世俗生活拖住了八戒的腿。乌巢禅师是个有道之佛,八戒也知他通晓“过去未来之事”,如此都没把八戒引来,可见这种俗世理想在八戒的心里是多么根深蒂固。
八戒虽然身不由己随唐僧去取经,心却一直留在了高老庄。唐僧把“八戒”的名号都给他起好了,他还颇为自豪地来了一句:“请我拙荆出来拜见公公、伯伯,如何?”他也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理,唐僧是他师父,悟空是他师兄,他的“拙荆”自然要以“公公、伯伯”称之了。临行那一段嘱托的话语,无疑是坚守理想的宣言,精彩绝伦:
那八戒摇摇摆摆,对高老唱个喏道:“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 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 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行者喝道:“夯货,却莫胡说!”八戒道:“哥呵,不是胡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
猪八戒的这种生长于世俗社会的小民理想,与神圣庄严的取经事业存在着巨大落差,既然他加入了这支队伍,那么他就与唐僧、悟空、沙僧一起共同担负着这份重大责任,这对八戒来讲是很难的。凡人与圣人都有理想,不同的是,圣人为实现理想,可以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凡人可能就把不使体肤受饿、不让筋骨劳损当作了理想,猪八戒就是这样一个凡人。取经对他有两重关的考验,一是入取经队伍先要入佛门,而入佛门就要持守戒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考验;二是责任意识的考验。取经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一部《西游记》写的就是“过程”二字,这个过程是如来精心设计的一个“炼狱”,走出这个“炼狱”也就修成了正果。说刻薄一点,取经等于是如来开出的一张支票,观音拿着这张支票作为诱饵,半遮半掩地在八戒面前亮一下,走完“炼狱”,这张支票就拿到了。但八戒只会使用他耳朵眼里的那四钱六分银子,他对支票不感兴趣,他也不想等那么久看那么远。因而,要说责任心,他最差。一旦被上界盯上了,带着前世罪孽的他,又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他不能不明白,所以他得积极改造,积极表现,但高老庄的诱惑也实在太大,因而他常常不情愿地被取经的神圣光环套着往前走。
最实实在在的是,他天生一副巨大的食肠,取经途中他常常受到饥饿的煎熬,还要受到来自团队内外的讥讽。“食、色,性也。”食与色,是最消磨他取经意志的因素,这比被妖精捉去吊拷,来得更实在。而在高老庄,他可以尽享其中,百十来个烧饼在案上,高家小姐在后宅。所以,取经途中一遇挫折,他就嚷嚷着分行李散伙,到高老庄作回炉女婿。他注重的是眼前利益、现实利益,未出门,他就预留下退路,万一取经不成,好回来还俗。做一件事情,缺乏内在动力,责任感就不会强,猪八戒就是这样,取经,是他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但他的理想却落在了高老庄,他就处在这样的矛盾中。
二、 八戒捆身与一戒难守的矛盾。
既然八戒的理想定位在带有浓厚世俗气息的凡人层面上,那么,小农意识、市民习气等等不良因素,也就随之滋生出来。这些一经映照在佛家眼中,展现在取经途上,那就统统成了该戒掉的缺点。
佛门是放大镜,放大了他的这些在小百姓中是十分正常的缺点;唐僧是对照镜,对照出他这些问题的缺点性、不应有性;取经是过滤镜,过滤出他的这些“不良”行为,“不良”念头;悟空是哈哈镜,不管你八戒这些缺点正常不正常、该有不该有,我给你哈哈一下,扭曲一下,变形一下,让你不要忘了同我一样的妖精出身;沙僧是平面镜,你八戒照什么是什么,照妖是猪精,照人是女婿,我自守好我自己,不管你。
佛家讲求戒、定、慧,八戒是指: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家的戒律很多,并不限于八戒。书中以“五荤三厌”来为八戒释名,集中指向了他的吃,别有意味。唐僧曰:“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
但“八戒”对于八戒来讲,几乎一戒也守不住。他是一有机会就睡,一见吃的就流口水,一见财就想贪,一见女性就眼冒火;能抢的功则抢,能躲的祸则躲,能推的过则推;有时胆壮气粗,有时藏头缩尾;有时自高自傲,有时自卑自贬;有时心直口快,有时小肚鸡肠;精明中冒着傻气,世故中透着俗气,做作中露出滑稽。虽然无不矛盾,但也不无可爱。
因而,八戒身上缺点不少,弱点不少,问题不少,但这些都达不到严重级,只可以“毛病”二字概括之。这些“毛病”主要有:
色心重。有了与卵二姐、高翠兰的婚姻爱情经历,八戒自然深知夫妻之乐的个中滋味,尤其把他从小夫妻俩的甜蜜生活中一下子拉上苦行僧的取经之路,八戒哪里能受得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如今变成了空想,又怎不叫八戒见景生情?挂在嘴上也罢,生在心里也罢,反正让八戒变得好色起来。在征途之初,他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刚走出高老庄不久,观音菩萨与黎山老母等就设下了一道色欲关来考验他。听到娘女四人欲坐山招夫,且家境十分富裕,尤其是听了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的介绍,“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接下来的丑态百出加欲盖弥彰的小聪明的玩弄,以及被孙悟空和众神的因势利导的耍弄,把他的这种习性烘托得淋漓尽致。喜剧的高潮是八戒被情色迷昏了头脑,“撞天婚”撞得“嘴肿头青”,旋即被横缠竖绑地高吊起来,回到了一片荒林的现实。这是难忘的第一课,菩萨以案例来考验,可惜八戒并没有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实践环节中屡屡出问题。一见白骨精变成的“花容月貌”的女儿,他就“跑了个猪颠风”;一见女儿国的国王,他就“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脱了衣服在濯垢泉洗澡,悟空怕坏了自家“名头”,没有动手打,只是变成一个饿鹰刁走了衣服。回来把情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八戒,一下了点燃了他的色欲心。悟空本是卖关子,说趁妖精洗澡,去救了师父走路了事。八戒却一反常态,表现得非常积极,而虑事也非常周到:
八戒笑道:“师兄,你凡干事,只要留根。既见妖精,如何不打杀他,却就去解师父!他如今纵然藏羞不出,到晚间必定出来。他家里还有旧衣服,穿上一套,来赶我们。纵然不赶,他久住在此,我们取了经,还从那条路回去。常言道:‘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那时节,他拦住了吵闹,却不是个仇人也?”行者道:“凭你如何主张?”八戒道:“依我,先打杀了妖精,再去解放师父: 此乃‘斩草除根’之计。”行者道:“我是不打他。你要打,你去打他。”
八戒就“抖擞精神”地去了,先不打妖怪,开口道:“女菩萨,在这里洗澡哩,也携带我和尚洗洗,何如?”于是变成一个鲇鱼精下了水,在女妖们的腿裆里钻来钻去。最终妖精没打成,自己反是头也肿、脸也青地回来了。八戒的好色之心,一路走一路犯,最后到了天竺国了,见了嫦娥,还忍不住旧情复发,“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要求欢。
其实,八戒的好色,只是流于口头和动作神态,西行途中,一次也没有付诸实施,没吃到鱼,空惹了一身腥。要说与女色亲近,与唐僧没法比,与悟空也没法比,悟空曾与铁扇公主“挨挨擦擦,搭搭拈拈;携着手,俏语温存;并着肩,低声俯就”,做了一场“干夫妻”;也曾与陷空山的老鼠精“搂着肩,携着手”,被老鼠精“掐他的臊根”。但唐僧与悟空没有“前科”,动机纯,是为了神圣使命不得已而为之;八戒就不同了,他有“前科”,因而动机也不纯。但八戒也说了,他只是“拉闲散闷耍子而已”。不知他这“耍”的分寸掌握到一个什么火候,幸亏蜘蛛精们心有所属,对唐僧尚且不感兴趣,何况他八戒!不过,即使对他感兴趣,八戒也不大可能破戒,不过游戏一番而已。这倒颇像在异性面前油嘴滑舌、动手动脚、荤素不忌口但终不涉乱的普通小市民、小百姓的习性。入了佛门,八戒并未真正破色戒,但其神情语态,乃至一些行为,已为佛家所不许。其出于世俗的动机,与悟空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相比,还是有高下之别。
私心重。八戒的私心,是世俗小人物式的私心,有时是泄点私愤,有时是争点小名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能把握得住,还不至于因一己之私而伤大局根本,也不至于因一己之私而毫无原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驱逐,就是因为八戒的挑拨,而八戒的挑拨也无非是泄点私愤,寻求一下心理平衡。他没有悟空的火眼金睛,又被美色所迷,当白骨精变成的少妇以送饭为由上前搭讪时,八戒眼里看到的只是美色美食,正要动嘴吃,悟空出现了,不但打跑了妖精,还揭穿了妖精的伎俩,拿出妖精的证据,唐僧都有三分信了,八戒应该信到十分,他却在唐僧面前挑拨,说悟空怕念《紧箍咒》,故意使个障眼法骗人。这话很毒,有意提醒唐僧念咒。他之所以不惜歪曲事实,就是因为他在悟空面前显得很弱智,很没面子,有些恼火。接下来的悟空二打、三打越精彩,八戒越是把歪曲了的事实编得更加有理有据,原因也是因为悟空表现得太出色,把他给比下去了。但赶走了悟空,他又治不了妖精,还得做小伏低地去请来。八戒就是这样,为争气一时而不惜伤了自家人格,连妖精都知道他“有些会说老婆舌头”。
在通天河岸陈家庄,悟空出了个与八戒变成陈氏兄弟的儿女献给妖精以待机除魔的计策,八戒问明了妖精是先吃童男还是先吃童女后,才答应了,但到时他又变了卦,悟空责备他,他反驳道:“你倒不是呆子,反说我是呆子!只哄他耍耍便罢,怎么就与他祭赛,当起真来!”他一贯的策略是遇事先保护自己。
五庄观偷食人参果,悟空不懂,先打下来一个钻进了地下,后又打下三个一人一个分吃了,一听道童说不见了四个,八戒顿时怀疑是悟空偷吃了。自私也让他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小家子气。
在降妖除魔的战斗中,他有两个突出态度: 一是危险关头往后躲,胜利临近向前冲。冲的目的是“莫教那猴子独干这功,领头一钟酒”。二是顺境中常自报奋勇,逆境时先自找退路。狮驼岭战象魔,他让悟空在他腰上拴根“救命索”,嘱咐如果败了就把他扯回来,甚至散伙也忘不了“分行李”。
猪八戒的自私一般不欲露还藏,或曲为掩饰,常常是明里来明里去,心里来嘴上去,除了大家不十分计较的多吃点多睡点外,也没占了多少便宜,捞了多少好处,倒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做了不少。
贪心重。贪心再重八戒也还是一般俗人的贪,是小贪,贪小。八戒的贪吃是小贪中的第一贪,一路也曾屡屡狂吃,但屡屡喊饿。他是饿怕了,遇食尽饱还要捎一些,是为了防备“三日也急忙不饿”。他最大的愿望是遇到天竺国斋僧的寇员外那样的好人,住上一月半月,每餐“一口一碗”,“风卷残云”。吃的最汹涌最痛快的一次莫过于西梁女国的“国宴”: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什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喝了五七杯酒,口里嚷道:“看添换来!拿大觥来!再吃几觥,各人干事去。”
最不斯文的吃法是在天竺国布金禅寺的宴席上,长老还在念开斋偈,“八戒早是要紧,馒头、素食、粉汤一搅直下”。沙僧让他“斯文”些,他说:“‘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才不管这一套呢!最发狠的吃法是寇员外家的告别宴,因恨唐僧急着上路,一听念《揭斋经》,“八戒慌了,拿过添饭来,一口一碗,又丢彀有五六碗,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笼了两袖,才跟师父起身”。这怨不得八戒,谁让他天生食肠大!其实这说不上贪,八戒不过是没吃在肚里先说在嘴上、既吃在肚里又比他人吃得多吃得快、吃得多吃得快就吃相贪婪不斯文而已。西行路上,化缘也罢,化斋也罢,从来想到的是唐僧,唐僧也当仁不让,还乱发脾气。遇白骨精之前,悟空就因无处寻斋被唐僧骂为“常怀懒惰之心”,悟空以殷勤相辩,唐僧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他也知道不吃饭去不了雷音,又岂能不知取经离不开孙悟空,也离不开猪悟能?但有谁去关心八戒的“食、色,性也”?
贪懒图安逸是八戒小贪中的第二贪,最大的表现是贪睡,常常在打呼噜中被悟空“揪着耳朵,抓着鬃”拉出被窝,探路、化斋甚至硝烟战火中也不妨碍他睡一觉。再就是一遇到乐善好施的有饭吃的主儿,他的腿就拉不动了。此无他,本性使然,猪性使然,换了他人,就落第二义了。
贪财事大,但也只能算八戒小贪中的第三贪,因为实际上无财可贪,贪财名背了一路,也不过是被悟空从耳朵眼里搜出了四钱六分银子。至于“行李”,他也清楚,不过是跟着唐僧做了几年和尚,包袱里有些“旧褊衫、破帽子”而已,还担心被唐僧赶走时悟空会分一份。好不容易有一个明贪的机会,还被悟空骗了,下到井下什么宝也没找到,倒找到了一具乌鸡国皇帝的尸体,竹篮打水一场空。做了降妖除魔、扶政救民的好事,人家送出银子,也经不到八戒的手,先已被唐僧、悟空辞了。到后来,玉华王送出一大盘金银,八戒还说:“金银实不敢受。”只是要了件新衣服,以换下被妖精扯破的旧衣。八戒的贪,也不过为了基本的衣食,分外之贪并不明显。
意志力薄弱。八戒虽然始终没在妖精洞里“倒了旗枪”,但他的意志力不强,经常的表现是宁愿自贬也不愿去承受折磨。被妖精捉住后,只要妖精一说先吃八戒,他一准跳出来说他的皮是多么糙,他的肉是多么臊,不好吃,必先推到悟空的头上;妖精要煮,他就说他皮厚,费火,妖精改为蒸,他马上改口,说还是煮好,一滚就熟。一听狮驼岭三个魔头手下小妖有四万七八千,他先是被“唬出屎来”,继而悟空让他一块参战,他推辞道:“我又粗夯,无甚本事,走路扛风,跟你何益?”不惜自贬。每遇险战,他要么屈于悟空武力所迫,要么消极对待。战九头虫的时候,悟空让他继续下河挑战,他“意懒情疏,佯佯推托”。二郎神与梅山兄弟想乘胜追击带伤妖魔,八戒道:“虽是如此,奈天晚何。”二郎神道:“兵家云,‘征不待时’,何怕天晚!”连前来帮忙的外人都那么积极,八戒却是那么消极,战斗意志力够差的。
意志力的薄弱,有时让他太注重眼前,以致忘了敌我界线。在平顶山,悟空变成九尾狐狸精潜入妖洞,只因一个割八戒耳朵下酒的玩笑,吊在梁上的八戒就慌得喊起来,结果走漏了风声。黄袍怪捉了唐僧,八戒与沙僧找上门,黄袍怪说:“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你们也进去吃一个,何如?”结果“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一听吃,什么意志也坚持不住了。
责任心不强。八戒的责任心不强,与他的私心有关,多表现为大局意识不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躲起来。三打白骨精后,接下来遇到黄袍怪,悟空本因八戒的挑拨而被赶走,八戒理应将功补过,况且又只剩下了他与沙僧,他更应挑起除魔重任。他与沙僧两人合力也只与黄袍怪打个平手,结果在沙僧英勇作战的时候,他说:“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然后扔下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结果导致沙僧被捉。等到他半夜醒来,战场已是“山深无犬吠,野旷少鸡鸣”,好不悲壮!此时妖精已坐上了朝堂,唐僧被变成了老虎。万般无奈,白龙马现身救主,却又被妖精所伤。这种情况下,八戒仍是如此对白龙马说:“你挣得动,便挣下海去罢。把行李等老猪挑去高老庄上,回炉做女婿去呀。”多么让人心寒!直到白龙马滴下泪来,他才同意去请师兄。黄袍怪并不十分厉害,却因为八戒,取经队伍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凄惨。后来在狮驼岭上与青狮精打,他也是不顾悟空,一头钻进荆棘丛里,结果悟空被青狮一口吞下。
缺乏责任心,也让八戒往往把重要工作当儿戏。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十分厉害,为此,日值功曹先化身向悟空作了预告,悟空故意危言耸听一番,然后摆出两件工作要八戒选: 一是看师父,二是去巡山。八戒小心眼一动,以为巡山容易便选了。悟空怕他糊弄,专门给他下了硬指标: 查清什么山、什么洞,多少妖精。如此重要的工作,八戒是怎么做的呢?变成蟭蟟虫的悟空跟着他,看到的情景是:
那呆子入深山,又行有四五里,只见山凹中有桌面大的四四方方三块青石头。呆子放下钯,对石头唱个大喏。行者暗笑道:“这呆子!石头又不是人,又不会说话,又不会还礼的,唱他喏怎的,可不是个瞎帐?”原来那呆子把石头当着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着他演习哩。他道:“我这回去,见了师父,若问有妖怪,就说有妖怪。他问甚么山,我若说是泥捏的,土做的,锡打的,铜铸的,面蒸的,纸糊的,笔画的,他们见说我呆哩。若讲这话,一发说呆了;我只说是石头山。他问甚么洞,也只说是石头洞。他问甚么门,却说是钉钉的铁叶门。他问里边有多远,只说入内有三层。——十分再搜寻,问门上钉子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此间编造停当,哄那弼马温去!”
八戒就是这样,遇事先私心盘算一番,私心一动,工作的责任心便大大降低。但工作要他负责,在悟空的制裁下,他又认真地去巡山了,结果第一个被妖精捉了去。
三、 戴罪修行与虚幻目标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悟空、沙僧身上也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像悟空,为了一个修成正果的目标,在降妖除魔中吃尽了千辛万苦,有时需要请观音,求佛祖,上天庭,拜玉帝,看人家脸色,还要受到唐僧《紧箍咒》的钳制,稍有不慎,又会被驱逐。而孙悟空一旦回到他的花果山,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去,又是多么的自由、快乐。但如果不保护唐僧,他将一直被压在五行山,如果不修成正果,他就永远不被神佛两界承认,充其量也只是个妖仙。显然,并不是他们犯的错误有多严重,性质有多恶劣,像沙僧,也只是打碎了一个玻璃盏,而是一种秩序、一种制度在压制着他们。因而,戴罪修行也不过是掌握这个秩序运转的最高神佛们为悟空他们生造出的一个所谓出路,修行者本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内动力。悟空是自觉者,因为他是秉天地灵气所生,他把降妖除魔当作了自己最大的乐趣。八戒可就没这么自觉了。
至于那个修成正果的目标,也多少有些愚弄人的味道。一个罪孽深重的红孩儿妖,顷刻间可修成正果,成为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这包括很多孽深的妖魔都是如此。而孽并不深的悟空他们,却要经历这么一个严峻考验和漫长的过程,纵然目标要高,纵然出路要比妖怪们好,但无非是或归神,或归佛,至少对执着于世俗生活的八戒来讲,带有很强的虚幻性。
悟空、沙僧与八戒还不一样,他们没有世俗的牵累,要么为妖,要么成佛,取经而成正果,毕竟要比为妖好,因而他们未尝不可以沿着神佛指的路走下去。而八戒就不同了,他的理想扎根世俗,他的退路也在世俗,如果神佛们同意,他未尝就不能做一个褪去妖性的世俗人。取经非他所愿,也非他境界所达之高,从他在取经队伍中的表现看,他很有点被神佛强拉进来的意味,尽管他当时也愉快地接受了观音的点化,但他别无选择。我们很容易被小说“一体拜真如,一体成正果”的最终结局所蒙蔽,也去肯定以上所言的八戒的诸多缺点,最终都一一改正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八戒一路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两大习性,也是佛门所要戒除的两大缺点——贪食与贪色,并没有改变。前者的证据是在寇员外府上,猪八戒饕餮大嚼的本色丝毫未变,不但汹涌地吃,临行还把食物装了满满的两袖。在唐僧的八十一难中,由寇家所引出的铜台府地灵县一难,是取经去路上的最后一难。后者的证据是,天竺国擒玉兔,嫦娥现身,八戒直接跳在空中把嫦娥抱住了,这恐怕比当年在月宫里捉迷藏式的调戏更严重(悟空收八戒的一回中,八戒自述有嫦娥“东躲西藏”之语)。这是唐僧去的路上的倒数第二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八戒始于调戏嫦娥,犯了色欲罪,是在神界;终于再戏嫦娥,犯了色戒,是在佛界。这说明了什么?难道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仅从这两大方面看,八戒的戴罪修行并没修去什么,或者说,他并没有为这个“修成正果”的目标,实质性地改进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这个目标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给了八戒这个形象两个世界: 神魔世界与世俗世界。在神魔世界里,尽管八戒有如此多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加入取经队伍的第一战是黄风岭与貂鼠精的虎先锋的对决,他表现得非常勇敢:“八戒丢了行李,掣钉钯,不让行者走上前,大喝一声道:‘孽畜!那里走!’赶将去,劈头就筑。”在妖精面前他也颇为气壮:“我等不是那过路的凡夫,乃东土大唐御弟三藏之弟子,奉旨上西方拜佛求经者。你早早的远避他方,让开大路,休惊了我师父,饶你性命;若似前猖獗,钯举处,却不留情!”连悟空也佩服:“兄弟,正是这等!”“兄弟啊,这个功劳算你的。”尤其是自尊心受伤、面子有损时,他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由于受到红孩儿冒充观世音的奚落,被红孩儿装进袋子高吊梁上后,他还“妖怪长,妖怪短”的“恶言恶语骂”,悟空赞他“却还不倒了旗枪”。因牛魔王冒充过他,在三调芭蕉扇中,他与悟空配合得也非常默契。这是他的神性,他的三十六般变化,他的天蓬元帅的前世本性在这个世界里的应有表现。
但另一个世界中的世俗化的猪八戒却更真实、更丰富、更有血有肉,也更精彩。但这两个世界实际是性质不同的世界,是不相交的,甚至是对立的。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评价八戒的世俗世界?二是八戒何以能自由出入于两个世界而不致性格分裂?神魔世界里,八戒从事的是庄严氛围里的神圣事业,这个世界尤其是他从事的事业不应该有世俗的成份掺杂其间,否则就有损它的严肃性与神圣性。这就像过去的一些学者把《西游记》看成是证道书,是宗教手册一样,果真是这样,果真书的作者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那么,猪八戒首先应该被枪毙,因为猪八戒的浓厚的世俗性与这样的主题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单从猪八戒这一个形象上就可证得把《西游记》定性为一部宗教小说是多么的偏颇。再退一步讲,如果把神魔世界、把取经的世界设计成一个严肃的氛围,那么,猪八戒形象要存在,必然在取经世界里是一副嘴脸,在世俗世界里又是另一副嘴脸,且两副嘴脸是不相交的,那必然会造成八戒形象的割裂,那么八戒同样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必定是作者的一大败笔。所以,《西游记》的作者并没有去刻意表现一个宗教主题,之所以涉及到宗教,那是取经事件的必然引入。“弘佛”也只是借用为“讦道”的工具,不全部是为了“弘佛”本身。但对佛教有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甚至推崇,也是事实,否则取经的目的也就失去了着落。
《西游记》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政治的评判,尽最大可能地通过神魔题材表现出来,这也是猪八戒这一形象的世俗性得以在小说中立足的思想基础。因此,即使在取经涉及到的神魔世界里,猪八戒着重展现的还是他的世俗性的一面,这样才保证了这一形象的完整统一性,这与小说的题旨和氛围也是统一的。从神到佛到魔,在小说中都赋予他们世俗性的一些因素,八洞神仙争赴瑶池蟠桃宴,是为一饱口福;悟空在如来的掌中撒尿;如来的经不可白传,要取得真经需要交上“人事”;观音菩萨在南海深处可以披头散发,不梳妆不打扮,悟空为红孩儿去请她,听说红孩儿变成她的模样,也“心中大怒”,并把那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骂悟空:“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悟空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活该一世无夫;冷血妖魔也寻求爱情,也疼爱手足,也为家业的损失泪流满面,等等。这些显然不是为神佛的庄严贴金,也不是为妖魔的残忍布道,而是神佛也有凡人的脸孔,妖魔也有人性的一面。这些又为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创造了和谐。
但冷静想,毕竟把一个世俗的猪八戒与神圣的取经事业捆绑在一起,如果说塑造这样的一个猪八戒是为了在佛讽佛,那也未免太浅表化,太荒诞化,作者也太牵率化。因而,八戒与取经之间,多少还是有些游离色彩的。也许不这样做,八戒就不生动,不可爱。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