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须菩提祖师》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导语】:

《西游记人物形象鉴赏须菩提祖师》赏析 太白金星是一个在玉帝身边有崇高职位、又热情正直的天界神仙的代表人物;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也不乏宽广胸襟与潇洒气度,但却是一个张扬自我、

  《西游记·人物形象鉴赏·须菩提祖师》赏析

  太白金星是一个在玉帝身边有崇高职位、又热情正直的天界神仙的代表人物;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也不乏宽广胸襟与潇洒气度,但却是一个张扬自我、注重名位的人物;而须菩提祖师虽也是一个本领不亚于镇元大仙的地仙人物,却追求名实俱沉,既不自重于徒,也不以徒而重,将自己深埋起来,三界几乎不闻其名,天地几乎不见其迹,是一个真正的大隐、高隐者。

  孙悟空的宇宙第一等出身,西行取经的第一等事业,降妖除魔的第一等使命,决定了必须为他准备下一个旷世大师。孙悟空是地妖,再升格也只是地仙,所以这个大师不能来自于天界,只能来自于地界,须是地仙之首级别的。于是须菩提祖师就应运而生。

  要做孙悟空的老师,德要大德,才要通才,须菩提就是。

  须菩提名称,来自于佛教经典。须菩提为梵语Subhuti的音译,意为善现、善吉、空生。菩提为梵语Bodhi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据佛典,须菩提为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出身于婆罗门教家庭。佛陀到他的家乡布教,其父母改信佛教,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是佛陀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又有“解空第一”的称号。佛教重要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传即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谈记录。

  须菩提何以称“解空第一”?空,即佛家所说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即是“空”的同义语。佛祖在向弟子说法时,讲到要安住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纷扰,就是在布施时,要行“无相布施”,在度生时,要行“无我度生”。须菩提是第一个开悟者,故称“解空第一”。须菩提证得了佛的至高境界,达到了“无诤三昧”,做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所谓的“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据说佛祖说法归来,众徒争着迎接佛祖,须菩提不和别人争,关在房里,照旧补他的破衲衣。佛祖说:“你们知道谁先来欢迎我的呢?须菩提是最先来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是说,若是看见的一切是有形有相的,那就是功夫用到邪道上去了,只有悟到无形无相的境界,才能见着如来的法身。因为真正的佛法是无形无相的,所以须菩提是用“心”来迎接佛祖的,心到佛知。

  《西游记》中的这个须菩提祖师,也同样体现着“心”与“相”的问题。他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形容人的精神领域,指的是“心”;“斜月三星”是“心”字的形象化组合,指的还是“心”,可见这个须菩提祖师重在修“心”、炼“心”。出门迎接悟空的仙童是“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悟空眼中的祖师形象是“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他师门中命名的十二个字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给悟空命名的“悟空”就是要“悟到万法皆空,真如本性”。一切无形无相,一切存驻于心,这决定着须菩提祖师的大隐、高隐情怀。

  “菩提”本佛家物,“须菩提”本佛门弟子,于是有人说《西游记》中的这个须菩提祖师是佛教人物,其实他化用佛家妙理达到无迹无痕的地步,出于佛而高于佛;有人据他的居住环境、他的道士打扮、他所操的术、他所演的理,认为他是个道教人物,其实他也出于道而高于道。他是个大通大达式的人物。

  须菩提的表现之一是,识通佛道,亦佛亦道,实则无佛无道。

  《西游记》中这方面的直接证语是第二回悟空第一次听师父讲道时的情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一个慢摇麈尾的道士打扮的师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甚至儒、释、道三家知识融会贯通着讲,这样的老师是够“开明”的,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教出悟空这样的弟子。

  须菩提的思想、才华通过他与悟空的一番对话体现出来。可以说,他对弟子所教,并不专注于何“门”何“道”,听起来不仅有些旁门左道的意味,简直是大杂烩。他先虚拟出“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让悟空从中选择。这“三百六十旁门”其实就是“三百六十行”之义,三百六十行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一个概称。说穿了,在须菩提祖师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可学的,更谈不上什么门派之争、行业之别,这也看出须菩提祖师的思想没有什么禁忌。

  他拈出“术”字门之道,“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这显然是道家的;又拈出“流”字门之道,“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什么“家”都有;再拈出“静”字门之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这是佛家的;最后拈出“动”字门之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又是道家的。这些悟空都不学,因为单学任何一门,要么似“壁里安柱”——日久必倾,要么如“窑头土坯”——经雨必滥,要么像“水中捞月”——到底成空。对于悟空这样的“奇材”,这些定型的死的知识都不足教,用教条的知识去教,只能教出知识的奴隶。至于他要教给悟空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本领,只有三更时分三星洞前的一弯秋月略窥一二。无疑,他要教给悟空的是他自己的东西。

  须菩提祖师优游于各家知识之中而融会成自己的东西,既能钻得进,又能跳得出,不仅有打破教门界限的勇气,更有打破教门界限的能力;不仅是教门的界限可打破,知识的界限也可融通。这样的人,思想活脱,知识无边,法力也无边。所以,孙悟空从他那里既学来了大闹天宫、无神能敌的本领,也学来了蔑视权威、不受羁绊的胆略。其实,他教授悟空,是有法当中无法,无法当中有法。因而,悟空闹天宫闯下大祸,却无人知其师承;或者,须菩提的神通是变化而发展着的,是深不可测的,悟空只是学得了皮毛,故尔无人看透悟空的师承;或者,教到看不出师承,那才是须菩提祖师的真正施教特色。

  三界神仙,或归于佛,或归于道,或借佛、道以提高身价,须菩提的大智大识是超于佛道之上,而隐于佛道之外。

  须菩提的表现之二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须菩提的存在就是隐,隐就是存在。但隐非“空山不见人”,而是隐于生活,隐于朴实,隐于亲近。他所住的灵台方寸山,虽然高耸得有些神气,幽深得有些仙气,但和西牛贺洲的其他山也没什么区别,不及蓬莱三山之名,更赶不上普陀珞伽之誉;他的斜月三星洞前,也栽不活瑶池蟠桃树,种不出长寿人参果,有的只是樵夫养家的烂柯,弟子果腹的烂桃。所以,给猴王的第一印象是:“此间人果是朴实。”至于须菩提祖师的住处,虽也贝阙琼楼,但既不见供奉天地,也不见供奉何祖何宗何神何仙,人们所见,不过是一个有着道术的隐者而已。正因为如此,三教九流才可入其门下。

  须菩提祖师法力高深,弟子众多,教化广泛。高至大道神仙,朴至山野村氓,均受其教化。他不仅度人向道,也传授一些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方法给普通民众,因而深得一方民众的尊敬。一个道行渊奥的神仙,既可以化云来雾去的神异者入道,也可以收肉眼凡胎的俗子们为徒,教出来的弟子,既可以是尘世的凡人,也可以是天界的神仙。这样的施教理念,在《西游记》中没有第二人;这样的神仙老师,在《西游记》中也没有第二个。

  他对弟子随缘而教,缘尽则离,不求齐一,不求报答。弟子是多元的,学制是弹性的,教法是灵活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资质平庸的弟子,须菩提祖师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好安身立命;对于资质好的弟子,就按他们的潜力,确定施教内容,送他们到一个可达到的人生平台。一介村氓,一个山野樵夫,只要他有孝心,只要他淡泊立世,就孺子可教。正因为这个樵夫有老母在堂,不能相离,他就收为门外弟子,不以高深知识夺其朴质,不以神异技能困其心志,只传授他一首《满庭芳》词,让他“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须菩提的人格魅力在于,隐居一洞,教化一方。像这樵夫,每日砍柴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知足常乐。唱着《满庭芳》,就能做到“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按理说,与神仙为邻,即使凡人,也可“学得个不老之方”,但樵夫没这样做,因为安身立命就是最快活的神仙。一个人的人生由他自己去决定,这也是须菩提祖师的眼界与雅量。

  须菩提教到悟空这一届是第十届,这届弟子中,只有悟空出其类拔其萃,其他也都平平。当悟空独领“妙音”,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时,这些同门反嫌他不认真听讲,冲撞了师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对于这样的平庸弟子,须菩提既不认为他们“朽木不可雕”,也不以大道妙意去引诱他们,因材而施以“公案比语”、“外像包皮”之教。所以,须菩提教出的弟子虽多,除了悟空,在三界基本没什么名气。须菩提也不在乎这个,一个真正的高隐者,无所谓时,无所谓地,无所谓名,无所谓位。至尊无须自尊,至高无须自高,更无须仗他人以尊,借他人以高。

  但对于天才、奇才的孙悟空,须菩提祖师的施教方针,当然要别出心裁。是龙当腾于渊,是仙当升于天。

  须菩提的表现之三是,非常之人,当教以非常之法。

  孙悟空乃天地生一仙石,仙石产一仙猴,有道根,有灵性,有毅力,漂洋过海十数个年头,才寻到须菩提门下,这样的弟子走遍三界也难遇。从须菩提为他因种赋姓、随性命名上,看出他对这个弟子寄予了厚望。但毕竟六根未净,人伦未习,所以须菩提让悟空先从最基本的人伦日用做起:“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这样一过就是六七年。等到在“开讲大道”的讲堂上,悟空聆听“妙音”,而顿悟开窍之后,才以非常之法,施以非常之教。

  顿悟开窍是一个好的基础,目标追求才是成才的关健。须菩提祖师先以寻常知识、寻常本领来考验悟空的追求,这些都是“人术”。但悟空很执著,“人术”不学,只学“仙术”,只学长生不老之术。如此高秉性高追求的弟子,只能以仙术来点化了,祖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当“小儒不识”之时,悟空“已打破盘中之谜”:“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此后,悟空藏智于愚,藏巧于拙。默默三年,终于“通法性、会根源、注神体”,道业初成。终于被师父批准,可以检阅一下他的“霞举飞升”之技了:“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扠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不料师父笑了:“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于是师父仍然因材施教,根据他猴子的动作特点,为他设计了“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学成之后,师父就找了个茬把他赶走了。须菩提祖师的施教方法有个性,出徒仪式也特别——学成赶走,不认师徒,不许留恋,不许感恩。这又让我们想到了须菩提祖师的个性。

  须菩提的表现之四是,酒醇来自酿陈,水静来自流深。

  从做师长层面讲,须菩提祖师是真正在学识中沉潜得住的有为之师;从做神仙角度讲,他是真正追求形名俱沉的有道之仙。师道尊严,千古不易。为师者都希望教出有名弟子,以延其瓣香,播誉四方;为弟子者,亦以师出有名以自高。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师于弟子有再造之恩,弟子于师亦有如父之亲。血缘之续,常以“门”限;师道之传,亦以“门”分。然须菩提祖师却极力打破这种门户之见,极力削除自己的教化之功。与悟空的分别颇显冷酷无情:

  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 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段临别赠言,常理解释不通。不图报恩,如果理解在客套层面,也属常言;不要惹祸,如果理解为临别告诫,也无不可;但不许说出师父是谁,并加以严惩,似乎就不通情理了。以须菩提的神通,能预料到悟空日后的“惹祸”,这“祸”也无非是大闹天宫,当然这是任何神仙的弟子都不敢做的事,确实是“大祸”。但以须菩提的思想境界,恐怕也能理解弟子的这种反抗行为,甚至还要以之为荣。而且,天界那么多神仙的弟子家奴等为妖为魔,祸害人间,也从未见他们的师父或主人受什么牵连。况且,孙悟空这么大的神通法力,须菩提都能轻易地将其“剥皮锉骨”、贬之九幽之狱而万劫不复,即使受牵连,三界又能奈须菩提何?其实这样的临别话语,不过是须菩提的一个借口,他是不想因孙悟空的出名而打破自己宁静的隐居生活而已,他根本就不需要“名”。此后,无论孙悟空的命运如何,始终没提师父半个字;无论三界发生什么,须菩提再也没有现身。随着大仙孙悟空的学道归来,这位宗师就在三界神秘地消失了,从而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须菩提的沉潜,还在于他对神通法力的理性认识。仙家的神通法力再广大无边,也终有极限;神通法力不是决定仙家命运的主宰,主宰者是人之心。因而要收敛锋芒,从自身内部进行自救,方能躲过天地之劫。当悟空学有初成时,他告诫悟空要提防“三灾利害”:

  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直透泥垣宫,五脏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为虚幻。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花柳松竹风,唤做‘赑风’。自囟门中吹入六腑,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过。

  前一个五百年之劫来自于外部,后两个五百年之劫来自于内部,这也说明了打倒你的是你自己、拯救你的也是你自己这样一个道理。因此,即使做到了神与仙,也没有理由张扬自己,唯有沉潜下来,不断地修持,才是真神仙。纵然有本领躲过这些劫,须菩提仍告诫悟空: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 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无论道业有多高多深,总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会沉潜,学会深埋,善用不如善藏,这才是为人为仙的第一要义,而须菩提做到了。

  山看不出是神仙山,洞看不出是神仙洞,人看不出是神仙人。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无所不融。门外俗子砍柴,门内凡夫练艺,不在教门享位,不在天界谋职。神通无限,法力无穷,识养无边。须菩提是真正参透了宇宙的真谛,以无色无相而存在,以高智高趣而大隐,在大隐中享受至极之洒脱。他做的是真正的人中仙、仙中人。如果须菩提不是仙,则三界无仙也。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孙悟空。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西游记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