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态读后感主要内容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篇)
新基础教育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新基础教育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主要内容
2022-04-30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态读后感主要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一)
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写到隋朝的灭亡。记载了中华上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一篇篇生动传神的神话,一件件发人深省、给人启示的历史故事,历历在目,让人久久难以忘记。
神话故事总能引人入胜。这本书的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这些故事不仅写的精彩,而且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例如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远古时候为了争夺天下,九黎族首领蚩尤与黄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蚩尤设计了许多陷阱,但都瞒不过黄帝的眼睛,最后,黄帝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夺到天下。这些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也使我们明白了:在远古的时候,各部落之间是有利害冲突的,并且发生过战争,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部族和部族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书中的历史故事也很耐人寻味,总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如《唇亡齿寒》告诉我们手足情深的朋友,无论经历各种变故都是不会忘记的。《苏武牧羊》对待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热爱和忠诚……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管鲍之交》,主要写了管仲和鲍叔牙是如何成为生死之交的朋友。鲍叔牙是个知书识礼的谦谦君子,管仲是一个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人,但鲍叔牙非常珍惜两人的友谊,处处帮助、谦让、维护管仲,让他们的友谊一直传颂至今。像这样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在我们班里有一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但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非但不歧视他们,还帮助他们进步,后来还变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总而言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代代颂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二)
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与奸臣,也正是这些臣子,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我觉得其定义只能是相对的定论,只能是对应某个朝代来说,一般说不为私利,一心为国的我们称他是忠臣,而一心为己,不顾江山社稷的我们称他为奸臣。比如说郑成功的后代,在清朝灭明初期,郑氏后人占据台湾依然是称自己是明朝的子民,与清朝对立,这对于明朝来说郑氏后人是忠臣,而对于清朝来说那?不能说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所以说,忠臣也是相对的。
按正常的理解,忠臣是为国的,应该名利双收,奸臣是败国的,应该身败名裂,可历史证明,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那?我个人认为,这要从忠臣与奸臣各自的特点说起:
忠臣易得罪人。忠臣往往都是一心为国,说话梗直,而在人际关系上则不擅长,这样就容易使他得罪人。唐朝的魏征给皇上提意见,不分任何场合,从不给皇帝留面子,常常让皇帝下不来台,当然唐太宗算是很宽厚的了,换成别人恐怕就不好说了。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可他在对宋高宗说话时,也不太讲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复山河,迎二帝还朝,其实皇帝根本就不想让二帝回来,否则他的皇帝怎么做?只是皇帝不能把这话说明了而已。汉朝的御史大夫曹错也是一心为国,建议皇帝削藩,其实这是对国家很有意义的事。可被削的那些人能放过他吗?弄的家个藩王纷纷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错是对的,可是没办法,为使国家稳定,还是杀了曹错。清朝的恭亲王奕对于慈喜来说可谓是忠心耿耿,并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点不顾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时还顶撞慈喜,最后还是被慈喜免职。说忠臣容易得罪人还有一点,就是忠臣有功劳时,容易遭人嫉妒,这样也造成了忠臣树敌太多的后果。反过来我们再说说奸臣,奸臣一般都很会察言观色,不轻易得罪人,而且很会来事,只要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说鸡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为国,奸臣为己。二者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忠臣为国家的事情考虑的多,对自己考虑的就少了。而奸臣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国家考虑的就少了。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这样一来,忠臣就很容易遭别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时刻保护自己。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刚死时,马上就感到如果扶苏将来当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视了,于是,他强迫当时的丞相李斯假传圣旨,逼死扶苏,让秦二世胡亥登基,他还怕当时的大将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们迫害至死,可以说,赵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杀了蒙甜、蒙义对国家不利,可他还要这样做,接着又把知道内情的丞相李斯处死,结果秦朝军界、政界都没有了领头人,秦朝也就很快灭亡了。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很多,象春秋时期的吴国宰相伯丕收受越国的贿赂,就替越国说话,不杀勾践,最后也是亡国。宋朝的秦烩怕岳飞收复失地功劳盖过自己,就鼓动皇帝招回岳飞并害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忠臣很少为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则只要是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国家、他人的一切代价,为此,奸臣的自保能力远比忠臣强。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人”上,二者之间正好处在两个极端,但不管是摆弄事还是摆弄人,这都是一种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忠臣只知道报效国家,坚持己见,你给他任何个人方面的好处他都不愿意接纳,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给他点好处他就听你的,就象狗一样,一个肉包子就能让它掉过头来。对于皇帝来说,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历史上一个开国皇帝立国后都要杀一批忠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将来控制不了他们,同时这也是忠臣惹火烧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聪明的忠臣就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以保全自己。汉初的丞相萧何,功劳最大,可他怕刘邦怀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贪污、受贿方面的错事,让皇帝感觉到萧何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了,所以,萧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终的忠臣。秦国的大将王剪,在出兵灭楚时,故意一会向秦王(当时赢政还没称帝)要块地,一会向秦王要个封号,一会再让秦王给孩子安排个职位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秦王放心,他不会谋反,只是想多享受点。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皇帝怕什么?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盖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谋反,而王剪和萧何恰恰明白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让皇帝感觉他们也是贪图享乐之人,没有野心,从而保全自己,这在古代的忠臣当中是很少见的。
那么皇帝是如何对待忠臣和奸臣的那?要我说就是两个字:“牵制”,既让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约,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牵制忠臣和奸臣,使忠臣和奸臣都要依靠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历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蒙骗了,有的皇帝则是装糊涂,是在利用忠臣和奸臣,设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条心的话,皇帝还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吗?所以,一个聪明的皇帝往往让手下人相互制约,自己从中渔利。如汉景帝杀曹错、宋高宗杀岳飞等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故意杀的。崇祯杀袁崇焕、吴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确实是属于皇帝自身的糊涂。
历史是什么?要我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一切,我感觉,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君子实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个人有点什么冲突他不会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过你吗?小人尽管如此,可他却很能拉拢一些人,很会和领导处关系,所以他也很吃的开。小人也象奸臣一样,对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你说什么是什么,从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让小人来评论一件事的对错,他不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论,而是要看怎么评论对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谁的一面有利,就说谁的对,所以我们可能也会发现,越是会来事儿的人,越没有自己的观点,越不和人顶嘴,特别是对自己的上司,或许这也是他们从历史上得到的启迪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三)
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同时它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从春秋到七国统一,又从三国到清王朝灭亡,这之间发生的许多事情它都记载得清清楚楚,使我知道了我国的历史不但悠久,而且充满了屈辱。
《上下五千年》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还使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如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统一中华、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智慧过人、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收复台湾、人人赞颂的郑成功……这些在中国历史上被歌颂的人物,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他们让我懂得了“胸怀大志,报效祖国”的道理;使我知道了建设祖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从小就有了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读了这本书,我同时也有了许多疑惑。为什么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却没有成为先进发达的科技强国?为什么泱泱大国却遭到各国列强的侵略和蹂躏?为什么……许多为什么在我的脑海中翻腾。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因为到了近代中国太落后了,而再看看现在,中国正迅猛地崛起,科技水平已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我们正赶上大好时代,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掌握科技文化知识,长大了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觉到了祖国是多么得需要我们这些“花朵”。同时,我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