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 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①,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②。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③,犹曰: “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 “夫子何为不豫④?”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⑤,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⑥!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⑦。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⑧,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⑨,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⑩!
【注释】 ①勉强:勉力去做。②“将之荆”三句: 语出《礼记·檀公上》,原文是“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荆,楚国。子夏、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③三宿而后出昼: 事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在齐为客卿,政治主张不被齐王采纳,便辞官而去,但在昼邑留了三天,想等齐王重新召他回去。昼,齐地名,在今山东淄博西北。④豫: 高兴,快乐。⑤绛侯: 西汉初年大臣周勃。秦末从刘邦起义,封绛侯,后平诸吕作乱,迎立文帝。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向他跪献天子玺。灌婴: 西汉初年大臣。与刘邦转战各地,封颖阴侯。后与周勃共谋,与齐哀王联合,平定诸吕作乱。故此言“灌婴连兵”。⑥指贾谊在《治安策》序中说: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此批评贾谊操之过急。⑦趯(ti) 然: 高超出俗的样子。远举: 原指高飞,此为隐退。⑧夭绝:早死。贾谊死时才三十三岁。夭,短命。⑨苻坚: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王猛: 年轻时隐居华山,后被苻坚征召重用。⑩所发: 所作所为,引申为处世。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运用才能太难。可惜啊! 贾谊,君王的辅佐,却不能运用好自己的才能啊。
君子想成就深远,就必须有所等待,想成就大,就一定要有所忍耐。古代的贤人,都具有可致成功立业的才能,但最终不能运用他的万分之一,这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错,或者是他们自找的吧。
我看贾谊的议论,如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么超过?得到像汉文帝这样的贤君,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难道天下没有尧舜,就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圣人孔子,试求任用游遍天下,只要不是过于无道的国家,都想勉力扶持,希望某天得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他将去楚国,先叫学生冉有去,又派子夏去。君子想得到君主的信任,是如此的殷切啊。孟子离开齐国,连住了三晚然后才走出昼邑,还说: “齐王可能要召回我的。” 君子不忍心放弃他向往的君主,是如此的深厚啊。公孙丑问道: “夫子为何不愉快?”孟子说: “如今的天下,除了我还有谁呢? 而我为什么不愉快?” 君子爱惜自己,是如此之极啊。如此做了都还得不到重用,然后才知道天下真的不能有所作为,这才可以不留遗憾了。像贾谊,不是汉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不会利用汉文帝啊!
绛侯周勃亲自握着天子印玺交给汉文帝,灌婴联合几十万军队来决定刘、吕两家的胜负,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将。这种君臣相知相助的情分,岂只是父子骨肉手足的感情? 贾谊,洛阳的一青年,想在一朝之间,除旧布新,也太难了吧。作为贾谊来说,应对上争取君主,对下团结大臣,像绛侯、灌婴等人;从容地浸润,从而深深地结交他们,使天子不怀疑,大臣不猜忌,然后使全天下都只照我的主张办,不出十年,理想就可以实现。怎么会在站立谈话的瞬间就为人家痛哭流涕呢? 看他经过湘江作赋文凭吊屈原时,萦回郁闷,然有退隐之意。其后又因自我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是不善于与穷相处啊。建议一次不被采用,又怎知始终不被采用呢? 不懂得默默等待变化,而自我摧残到这种地步! 唉! 贾谊志向大而气量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啊。
古代的人,有超世的才气,定有被世俗遗弃的忧患。因此不是聪明智慧而不疑的君主,则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作用。从古至今天都说苻坚在茅屋篱舍之间得到王猛,一时间把旧臣全部排斥,而只与他谋划。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却夺占天下的一半,就是因为这样做了啊! 我深深痛惜贾谊的志向,所以详细地评论他,也提醒君主们如果得到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应知道他有狷洁耿介的节操,一旦不被重用,就忧伤沮丧,不能再振作了。然而作为贾谊,也要慎重地处世啊!
【鉴赏】 贾谊才能卓越,汉文帝时曾任大中大夫,但最终怀才不遇,未得大志,英年早逝。对此结果,历代学者文人多寄予同情,认为是汉文帝不能用人,或责怪群臣忌贤进谗。苏轼力排众议,认为主要是由于贾谊 “不能自用其才”,“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善处穷”,不知 “待” 与 “忍”,才造成他的悲剧结局。文中提出的关于政治家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 “有所待”和 “有所忍” 的观点,颇有见地,发人深省。但作者只认定贾谊性格弱点等主观原因,又有失片面。文章立论新颖高远,论述旁征博引,正反对比,设身处地,析理详明,又笔带感情,文气贯通,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字数:2552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54-456页.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