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82回中描写曹丕问东吴使臣赵咨:孙权乃何如主也?赵咨回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还接着解释说: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
《明世说新语》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明世说新语》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绍文撰。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
2024-10-14
《三国演义》第82回中描写曹丕问东吴使臣赵咨:孙权乃何如主也?赵咨回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还接着解释说: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
《三国演义》第82回中描写曹丕问东吴使臣赵咨:孙权“乃何如主也”?赵咨回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还接着解释说:“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者;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赵咨的话带有一定的外交辞令的虚夸成分,但基本上可以看作小说作者对孙权的评价。确实,孙权作为一方霸主,具有出色的领袖才能和可贵的英雄品格,是“江东三杰”之一,这是他不仅能继承父兄之志,而且把东吴霸业发展到最辉煌阶段的重要原因。
孙权是在小说第29回正式出场的。先是通过孙策临终遗言对孙权作了介绍:“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又对其母亲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借乃兄之口,肯定了孙权的卓越才能。接着又描写他的不凡相貌:“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并补叙昔日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到第43回时,又从孔明的眼光中写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通过这些铺垫和衬托,孙权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英主的初步印象。而他思想性格上的优点和缺陷,则是随着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战争风云的变幻起伏,得到逐步的展现的。
孙权能够承继父兄遗业,坐占江东,成为一方之雄,这与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是分不开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是足智多谋,为东吴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统帅,而他们都受到了孙权的提拔重用,优渥礼遇。周瑜是孙权重用的第一个将中英才。孙策遗命“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亦深知周瑜之能,故拜周瑜为大都督,总水陆军兵,比瑜年长的老将程普不服,也不为所动,后来也一直“最喜周瑜”。事实证明,孙权识人十分高明,以后的赤壁大战,正是靠了周瑜的卓越指挥,(加上诸葛亮的配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基础。同样,鲁肃在被周瑜举荐之后,“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甚至“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还虚心向鲁肃求教发展江东基业之策,鲁肃谈后,他又“闻言大喜,披衣起谢”。周瑜死后,孙权命鲁肃继为都督,总统兵马。鲁肃也不负所望,他提出的联刘反曹的战略方针,对东吴事业的成败起了巨大作用。吕蒙是行伍出身,因作战勇敢,富有谋略,受知于孙权,鲁肃死后继而为陆口守将,后又拜大都督。在他精细谋划下,白衣过江,一举从关羽手中夺得了荆州。陆逊十分年轻,关羽、刘备说他是“孺子”、“黄口孺子”,可是孙权不拘年龄,破格起用人才,放手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在吕蒙逝世后,“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任他为大都督,“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他先是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后又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少胜多,在彝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正是由于孙权如此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所以赢得了这四个杰出统帅前仆后继地效命立功,保证了东吴基业的巩固和发展。孙权对待人才,还豁达大度,用人不疑。甘宁原为黄祖部下的将领,是一个江湖劫贼之流,在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投奔东吴,孙权毫无轻贱之意,相反虚心求教,大胆使用。他先献计破了黄祖,后又在濡须口吴魏会战时,带领百骑直闯魏营,如入无人之境,为东吴大壮声威。诸葛瑾出使西蜀,张昭怀疑他去而不归,孙权则信而用之,后来诸葛瑾果然回到了东吴。孙权爱才用才,不拘一格的人才观念,使当时的东吴集团人才济济,充满生机。
孙权在处理政事过程中,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进行决策时,既谨慎从事,又果断坚决。赤壁之战前,曹操以号称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东吴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争论激烈,孙权既不甘心降服于曹操,又担心曹操强大的军势,颇有犹豫之心,常常“沉吟不语”,实际在反复思考。而当诸葛亮和周瑜对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曹军之短作了精当分析后,就明确表示:“孤与老贼,誓不两立! 卿言当伐,甚合孤意。”并拔佩剑砍下面前奏案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但他毕竟对曹操强大的兵力心存疑惧,抗曹之志不坚,只是在周瑜对曹军兵力的虚实作了进一步分析之后,他感到有破曹的把握,才完全下定决心,表示“更无他疑”。一经作出抗曹决策,便不再动摇,从而保证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面临刘备大军压境,决定陆逊继吕蒙之后任都督的事上也是一样。当时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赞成者说:“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反对者说:“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对手”,“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孙权先是冷静地听取各方观点,然后经过考虑,果断作出决定:“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 孤意已决,卿等勿言。”于是对陆逊登台拜将,赐剑封侯。后来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孙权就是这样兼听并纳,从谏如流,虚怀若谷,审慎果断,这是他杰出的领袖品格的重要表现。
孙权不仅能够选贤任能,治国安邦,而且还可运筹帷幄,决机战场。东吴大破黄祖一仗,就是孙权采纳甘宁所献之计,并亲自率军直接指挥下取得的。后来曹操所领大军与孙权指挥的军队对阵于濡须,当曹操看到孙权一方军容整肃,部署得当时,不禁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孙权几次率军出其不意挫败曹兵,大奏凯歌。在两军相拒月余,春雨连绵,曹操欲进不能,欲退不忍,举棋不定的当口,孙权又抓住时机,作书曹操,晓以利害,又给他台阶下,刚柔并济,迫使曹操退兵。这些地方又显示了孙权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和驰骋沙场的勃勃英姿。
作为割剧群雄之一,角逐天下的东吴集团领袖,他为了扩大地盘,发展基业,也是和其他统治集团的头子一样,尔虞我诈,耍尽阴谋,无所不用其极,表现出虚伪自私的一面。东吴夺荆州,杀关羽后,惧怕刘备报仇,孙权听从张昭之计,就派人把关羽首级送到曹操那里,想“明教刘备知是曹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以便嫁祸于人,使刘备迁怒曹操,可说居心叵测,狡猾之极。在此之前,孙权为了一心夺取荆州,还不惜把自己的妹妹当作牺牲品,玩弄“招亲”把戏,而眼看就要“赔了夫人又折兵”时,他竟下令“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这就完全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利己主义的面目。
孙权在处理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上,缺乏深远的政治眼光和阔大的政治气魄,也是他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在面临同时与曹、刘两个政治集团对抗的情况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打击主要的敌人,采取联刘反曹的方针,显然是正确的做法。赤壁之战时,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同意并坚持了鲁肃提出的结盟刘蜀共同抗曹的战略方针,从而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可是他没有一贯坚持这样做,一旦曹魏的威胁有所缓解,为了夺取胜利的果实,就和刘蜀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因为荆州一地之利,公然破坏孙刘联盟,与刘蜀集团反目成仇,并导致了吴蜀之间一场大规模的彝陵之战,使孙吴集团与刘备方面一样,损失严重,元气大伤。从此以后,东吴对魏、蜀就两面出击,往往顾此失彼,十分被动,种下了最后覆灭的祸根。这些清楚地反映了孙权的急功近利,因小失大,政治上目光短浅,胸怀褊狭。
《三国演义》对孙权的塑造,既取材于历史,又和历史记载有所不同。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至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对他贬多褒少。而小说则把孙权写成有缺点的一方雄主,贬少褒多,当他联刘反曹时就赞扬,当他附曹反刘时就抨击。这样既能更好地为贯彻全书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服务,又使孙权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复杂丰满,生动传神。在《三国演义》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人物长廊中,孙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也是闪耀出一定光采的一个。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