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配 以太平天国革命为题材的较为人知的小说有两部,一部是署名句章醴泉居士的《湘军平逆传》,4卷八回,写于光绪己亥,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另一部就是黄
《明世说新语》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明世说新语》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绍文撰。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
2024-10-14
黄小配 以太平天国革命为题材的较为人知的小说有两部,一部是署名句章醴泉居士的《湘军平逆传》,4卷八回,写于光绪己亥,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另一部就是黄
黄小配
以太平天国革命为题材的较为人知的小说有两部,一部是署名“句章醴泉居士”的《湘军平逆传》,4卷八回,写于光绪己亥,即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另一部就是黄小配著的《洪秀全演义》,1905年起在香港《有所谓报》和《少年报》连载,1906年出版单行本。这两部小说同时出现,但思想立场却大相径庭,艺术水平也有天壤之别。《湘军平逆传》站在反动的立场上,恶毒诬蔑太平天国革命,歌颂湘军“平逆”的“武功”,而且艺术拙劣,难以卒读。《洪秀全演义》却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颂歌,艺术上也颇有成就,是晚清很有影响的作品。
黄世仲(1872—1912),字小配,亦作配工,别号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广东番禺人。他出身“粤中望族”,甲午战后,家道中落,跟哥哥伯耀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充当某赌场书记。曾支持康有为的华侨巨商邱菽园在新加坡办《天南新报》,鼓吹维新,黄小配经常投稿,后成为该报记者。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洋加强了宣传活动和组织工作,维新派势力逐渐削弱。黄小配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加入兴中会的外围组织——三和堂,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坚定拥护者。1902年冬,由尤列介绍,归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又参与《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少年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并成为这些报纸的主要撰稿人。1903年,康有为在日本发表《排斥仇满政见书》,攻击革命派,黄小配当即作《辨康有为政见书》,予以痛斥。1905年,黄小配发表小说《廿载繁华梦》,成为蜚声文坛的小说家。之后,他又写了《洪秀全演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黄粱梦》、《陈开演义》、《岑春煊》、《五日风声》、《党人碑》、《宦海潮》等九种。“其小说以激励人心、鼓吹种族思想为主旨,给予海外华侨影响至大”(杨世骥《文苑谈往》)。
黄小配由冯自由介绍,在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下宣誓加入同盟会。此后,他不仅活跃在文化宣传战线上,而且肩负起联络广东省内会党的工作。辛亥革命后,他被选为广东民团局长,但第二年却被军阀陈炯明以“侵吞军款”的名义杀害了。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太平天国的斗争历史,曾认真研究其经验教训。他指示旅居日本的留学生刘成禺(笔名汉公)编写《太平天国战史》(前编),并亲自作序。黄小配参考《太平天国战史》,并广泛收集太平天国的遗闻轶事,写成《洪秀全演义》一书。章太炎为之作序,序云:“夫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诸葛武侯、岳鄂王事,牧猪奴皆知之,正赖演义为之宣昭令闻。次郎为此,其遗事既得之故老,文亦适俗。自兹以往,余知尊念洪王者,当与尊念葛、岳二公相等。”可见,《洪秀全演义》的创作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洪秀全演义》大体上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南京、太平军北伐、西征、击破清朝的江南、江北大营、杨韦事变、石达开出走直到九江失守、太平天国走向溃败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反映了1850年到186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惊心动魄的革命巨变。全书尚未写完,1860年以后的历史基本上没有反映,天京陷落、太平天国革命被中外反动派绞杀的历史悲剧没有得到表现。但是,作品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走向失败的趋势,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完成。
《洪秀全演义》不仅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概貌,更为可贵的是,它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这场疾风暴雨般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太平军摧枯拉朽的革命气势,热情地讴歌了领导这场伟大革命的领袖人物,塑造了洪秀全、李秀成等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浓重的色彩描绘了太平天国胜利进军的宏伟场面和失败的悲壮图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革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动人情景。同时,小说刻画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曾国藩等人的丑恶灵魂,对他们作了严正的判决,表现了作者的历史正义感。对太平天国的失败,作者没有重蹈过去许多历史演义的旧辙,陷入“宿命论”和“女色亡国论”的泥坑,而是客观地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军事上的保守主义等造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总结了历史教训。
《洪秀全演义》出现在清朝末年,一扫中外反动派对天平天国的诬蔑,热情颂扬了反封建王朝的革命,这对动员群众参加正在发动和组织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洪秀全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在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上,在剪裁史实、演述情节时,打破了历史演义的编年史体例,有效地避免了拘泥史实或胡编乱造的倾向,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作者以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衰为线索,照顾到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又以金田起事、杨韦事变、北伐战争、武昌、安庆、九江、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争夺战为写作重点,既反映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概貌,又突出重点,写出了太平天国兴衰的原因,具有历史的广度与深度。
《洪秀全演义》所描写的太平天国发生、壮大以至失败的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基本符合史实,有的虽然是根据传闻,与史实有出入,但仍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是历史小说允许的艺术虚构。例如,根据《太平天国战史》写洪仁玕出使美国,这并不符合史实,但洪仁玕较长时间在香港,并负责过太平天国的外交工作,与各国使节互致函件,提出过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因而写洪仁玕出使美国,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回到天京,颁布新政,还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歪曲历史。有的则有意将历史事实作必要的改动,例如,北伐战争失败是在杨韦事变之前,但作者把它放在杨韦事变之后,以强调杨韦事变对太平天国的危害,导致了北伐乃至整个太平天国事业的失败。又如,历史上林凤祥是北伐兵败后被俘,在北京英勇就义,可是作者却写林凤祥在战场上被敌人重重包围,浴血奋战,在重创敌人后,拔剑自刎,悲壮牺牲。这样处理虽与史实有出入,但它真实地反映了这位英雄将领的精神面貌,应该说,这是很成功的艺术创造。
无可讳言,作者在处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也有失误。关于钱江在太平军占领武昌时曾上书洪秀全、献《兴王策》、后来参加太平天国政府的传说在晚清很盛行,其实这纯属讹传。而黄小配却把他写成太平军的军师。在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小说里,将一个没有参加过革命甚至反对革命的人,写成革命的决策人物,虽然写得比较成功,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这是由于作者对史实未详加考察、听信传闻所致。
黄小配和晚清不少小说家一样,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配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他要通过《洪秀全演义》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他在《例言》中说:“是书有数大段足见洪朝人物之真为豪杰者。君臣以兄弟相称,则举国皆同胞,而上下皆平等也;奉教传道,有崇拜宗教之感情;开录女科,有男女平权之体现;遣使通商,有中外交通之思想;行政必经会议,有立宪议院之体裁。此等眼光,固非清朝诸臣所及,亦不在欧美诸政治家及外交家之下。”太平天国革命是农民革命,近代农民革命虽属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当时中国由于没有形成资产阶级这一政治力量,太平天国革命还缺乏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黄小配却把太平天国运动当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宣扬,小说没有充分反映农民阶级对封建制度的仇恨,把农民推翻封建统治的要求完全淹没在种族革命的思潮里。小说歌颂了太平天国所谓“男女平权,遣使通商”的革新措施,对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却没有丝毫的表现,对以平分土地为核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只字未提。黄小配把太平天国作为资产阶级理想王国来描绘,好像太平天国已经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制,而对其政策中浓重的封建色彩视而不见,因而不可能更深刻地揭示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总之,他所描写的不完全是太平天国的历史图景,而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在太平天国土地上投影。
衡量一部历史小说的的艺术成就,要看它在反映历史事件过程中能否成功地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能否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洪秀全演义》通过描绘革命战争的壮丽图景和宏伟场面,塑造了洪秀全、钱江、冯云山、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林凤祥、林启荣、洪宣娇等英雄形象,也形象地勾画出满清文武大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罗泽南、江忠源等人的肖像和灵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秀全演义》虽然有着明显的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却能克服《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绝对化的缺点,褒贬得当,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洪秀全当然是作者歌颂的英雄人物,作品写他推翻满清政府、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写他智慧过人、机智沉着的性格,写他仁慈宽厚,得到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小说也写了他优柔寡断、偏信多疑的缺点,特别是他处理杨韦事变时犹豫不决,“既不布告东王罪状于前,又不正北王擅杀于后”,使太平军内部人心涣散,分崩离析。到了后期,又“不信外臣,不用贤才”,宠信洪仁发等人,对石达开、李秀成心存狐疑,导致石达开出走;李秀成被多方掣肘,无法施展才能以挽回危局。
林凤祥率军北伐的过程中也写得很成功。小说通过攻克扬州、清廷震惊的描写,表现了林凤祥的英勇善战。林凤祥是杨秀清的部下和亲信,但他能正确对待杨韦事变,表现了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作品还写到林凤祥北伐失利、壮烈牺牲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表现他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但是,作者也不掩饰他的缺点,对他喜功好胜、麻痹轻敌、固执己见的性格弱点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同时指出,北伐的惨败,林凤祥是不能辞其咎的。
《洪秀全演义》改变了过去历史演义描写人物“一次定型”的写法,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作者在《例言》里说:“是书上半截写洪仁发却好,后半截却不好,何也?盖仁发为受和受采之人,初时何等天真烂漫,其后殆不如矣。得毋观杨秀清之举动,有以变其心志耶?”也就是说,洪仁发随其弟洪秀全称“万岁”,杨秀清觊觎王位之后,其心志也发生变化,从李逵式的草莽英雄变为擅权专断、颟顸昏庸的官僚式人物。
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写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重要成员和清朝文武大臣不下三四十人。虽然还没能创造出有分量的艺术典型,但其中不少人物各有特点,他们的性格特征还是比较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读完小说,掩卷默想时,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是依稀可辨的。
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是写出了个性的。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若冯云山、钱东平之观变沉机,若李秀成、石达开之智勇器量,若陈玉成、林启荣、萧朝贵之勇毅精锐……。” 作者特别推崇李秀成,认为他是“古今来第一流人物”。他多方面塑造李秀成的形象,写李秀成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用兵如神,对太平天国忠贞不渝,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对待被打败的敌人,他又很讲政策,优待降将,礼葬敌国亡臣,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当他攻破杭州时,巡抚王有龄对他倾慕已久,“未识荆州,终以为憾”,要求和他见面,“一晤君面,而后就死”。李秀成对王有龄的机智勇敢、廉洁爱民也很仰慕,所以,在攻破杭州之后,冒着危险带着少数随从直奔抚衙,与王有龄见面。二人虽为敌国,但相见恨晚,王有龄对李秀成说:“所惜者,二人面交之日,即王某逝世之日也。”随即转入内宅,自缢而死。这个场面写得激动人心,既写出李秀成的襟怀品格,也没有丑化王有龄,他虽为清王朝葬送了自己,但仍不失英雄本色。小说中对其他清王朝的文官武将的描写,也遵循了客观真实的原则,对贪官污吏、昏庸无能者加以鞭挞;对忠臣清官,智勇兼备者则在批判他们不识大义、为清廷卖命的同时,并不抹杀他们能攻善守的将才和善待部下、颇得人心的长处。
作者刻画反面人物时,并不像晚清谴责小说那样采取漫画化的手法,“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语行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他们在华美的外衣掩盖下的卑微的精神世界。小说第15回写胡林翼与罗泽南、郭意诚等人交谈,胡林翼认为时代已变,洋枪洋炮何等利害,如果还墨守古代兵书而不改变战略战术,必然招致失败,又对曾国藩进行了剖析,认为他好名矫饰,“好用才而又忌才”。这些都表现了胡林翼目光锐利、才智过人的一面,但是,言谈中他把自己比作当今的诸葛亮,其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神态又跃然纸上。第32回写李鸿章到九江求见曾国藩,希望得到重用。曾国藩认为他“头角太露,视天下如无物”,李鸿章数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及至让李鸿章进了军帐,他却在洗脚,故意冷落他。李鸿章拂袖而去,他并不挽留,而是讥笑挖苦他。李鸿章单人匹马,踯躅荒郊,羞愧难当,曾国藩又派罗泽南把他请回去。这一段描写,把李鸿章醉心功名、少年气盛的神态和曾国藩好名矫饰、虚伪做作的形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清小说喜欢说教,耳提面命,喋喋不休。《洪秀全演义》则把作者的观点和感情“隐寓”于小说的情节和场面中,让它自然流露,让读者自己去思索、理解和判断。湘中名将罗泽南,“终身研究理学,设帐授徒”,因醉心功名而投笔从戎,为封建王朝卖命。他自告奋勇,率军来解兴国州之围,却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作品里写他单人独骑逃到郊外,“已将近黄昏时分,但见荒外夕照,倒映疏林,一望皆山林田野,远地村落中已炊烟四起”。在这日薄西山之时,罗泽南向农夫问路,当农夫知道他是罗泽南时,便低头不语。罗泽南心中怒极,但又无可如何,念道:“当初若终身研究理学,设帐授徒,当不至此。”“忽见一短桥,就策马过桥。忽闻枪声响处,罗泽南竟跌在马下,即有一人从桥下飞越而出。罗泽南扬目一望,却是一个青年童子,年约十四五岁。罗泽南道:‘汝年尚幼,即能为逆耶?’那童子道:‘我杀贼,吾未尝为逆也!’罗泽南欲再言,那童子复放一枪,罗泽南登时殒命。”这一段描写,在夕阳西照的背景下,写这个所谓理学名将之死,把他羞愧、悔恨、孤独和顽抗到底的性格都表现了出来。
总之,《洪秀全演义》是晚清一部较好的历史小说,它虽然还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毕竟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比较准确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