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的阿托尔斯泰(18831945),从1911年起直到他生命终结,先后为孩子奉献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短、中篇小说和童话。传播得最广泛的是经他再创作的俄罗斯民间童话。阿托尔斯泰为孩
中国童话《三只小猪盖房子》故事原文
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1篇】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黑猪,一个叫小白猪,还有一个小花猪。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
2021-11-04
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的阿托尔斯泰(18831945),从1911年起直到他生命终结,先后为孩子奉献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短、中篇小说和童话。传播得最广泛的是经他再创作的俄罗斯民间童话。阿托尔斯泰为孩
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的阿·托尔斯泰(1883—1945),从1911年起直到他生命终结,先后为孩子奉献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短、中篇小说和童话。传播得最广泛的是经他再创作的俄罗斯民间童话。阿·托尔斯泰为孩子写的作品很富于儿童情趣和乐观气息,高尔基因此称他为“快乐的天才”; 他为孩子整理、编订、再创作的俄罗斯民间童话(50则动物童话,7则神魔童话)既保持了民间口头童话的清新和自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美性,又使民间童话能充分显示俄罗斯语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都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通过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情趣盎然的儿童化语言,让读者从禽兽世界里看到一个人类世界,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幽默隽永,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一代代的孩子。
《熊和狐狸》是常被选家看中的动物童话。童话从头至尾,从“偷蜜” 至“查蜜” 中所表现的狐狸的狡智,在愚笨的熊面前倒的确是很够用的。这篇洋溢着浓郁谐趣的故事,在两极的对比中突现了两个相反形象,一个巧舌如簧、心怀叵测、损人利己,一个缺少心眼、不动脑筋、愚不可及。两个“人物”都是活脱脱的,能给读者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韦苇·
熊和狐狸
从前,有一头熊和一只狐狸。
熊的屋子有个小顶楼,顶楼里存放着一桶蜂蜜。
狐狸打探到了熊的秘密。怎么才能把蜜弄到手呢?
狐狸跑到熊的小屋边,坐在他的窗下。
“朋友,你不知道我的苦处啊!”
“朋友,你都有什么苦处啊!”
“我那小屋坏了,屋角都塌了,我连火炉也生不起来。你让我在你屋里搭着住住吧?”
“进来吧,朋友,就到我屋里住吧。”
他们就睡在火炉上头。狐狸躺着,可尾巴老摇晃着。她怎么才能把蜜弄到手呢? 熊睡熟了,狐狸这时用尾巴敲出笃笃声来。
熊问:
“谁在外头敲门呀?”
“这是找我的,我的女邻居生了个儿子!”
“那你去吧,朋友。”
狐狸出去了。她爬上了小顶楼,动手吃起蜜来。吃饱了,回到火炉上,又躺下来。
“朋友,哎,朋友,” 熊问,“你去的那个村子叫什么名儿来着?”
“开桶村。”
“这名儿怪新鲜的。”
第二个晚上,他们睡下后,狐狸又用尾巴笃笃笃地连声敲着。
“朋友,朋友,又叫我来了。”
“那你就去吧,朋友。”
狐狸爬上了小顶楼,吃去了半桶蜜。吃过,又回来睡。
“朋友,朋友,今晚去的村子又叫什么来着?”
“一半村。”
“这名儿也怪新鲜的。”
第三个晚上,狐狸又笃笃笃地甩响尾巴。
“又来叫我了。”
“朋友,哎,朋友,” 熊说,“你可别去得太久了哟,今晚打算烙甜饼吃。”
“好的,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她自个儿又爬上了小顶楼,把一桶蜜给吃了个精光。她回来时,熊已经起床了。
“朋友,哎,朋友,这回你去的村子又叫什么名儿来着?”
“精光村。”
“这名儿更新鲜了。现在,咱们来烙甜饼吃。”
熊要动手烙甜饼,可狐狸问:
“你的蜜糖哩,朋友,蜜糖在哪儿?”
“在小顶楼上呀。”
熊爬上小顶楼去取蜜糖。桶里没有蜂蜜,空荡荡的了。
“谁吃掉了我的蜂蜜?”他问。“一定是你了,朋友,不会是别个的!”
“不,朋友,我连蜂蜜的影儿也没见过呀。怕是你自个儿吃了,推到我头上来的吧!”
熊左思右想……
“有办法了,”他说,“让我们来验验谁吃了蜜。我们都躺到太阳下边去,肚皮朝上晒。谁的肚皮上有蜜化开,谁就是吃了蜜的。”
他们俩来到太阳下,仰天躺好。熊躺着躺着,就睡熟了。狐狸可没入睡,她瞧着自己的肚皮,瞧着瞧着,她的肚皮上淌下一滴蜜汁。她当即把蜜汁从自己的肚皮上刮下来,抹到了熊的肚皮上。
“朋友,哎,朋友,你这是什么! 现在该看清是谁吃了蜜了吧!”
熊没办法,只好向狐狸承认: 他错怪狐狸了。
(韦苇译)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