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 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 而罪在谒者也。且
中国童话《三只小猪盖房子》故事原文
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1篇】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黑猪,一个叫小白猪,还有一个小花猪。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
2021-11-04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 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 而罪在谒者也。且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 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 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 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韩非子·说林上》
逻辑学中有一种叫二难推理的方法。其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选言判断。这种推理方法的特点是不论肯定两个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否定两个假言判断的后件,都将使论辩的对方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二难”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则寓言里的中射之士(即卫士)正是运用了二难推理法来揭露不死之药的骗局,并为自己辩白的。我们可以将中射之士的推理过程列成两个复杂构成式二难推理。
第一式(从责任承担者看):
如果药是真的,则罪在谒者(接待宾客的官吏,谒音ye);如果药是假的,则罪在献药者。
药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故或者应怪罪谒者,或者应怪罪献药者。
第二式(从后果看):
如果药是真的,杀了我等于否定有不死之药;如果药是假的,杀了我等于向人们宣告,你楚王是个受骗上当的昏君。
药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所以要么不杀我,要么你楚王承认已经受骗。
不论怎么讲,楚王也无法加罪于中射之士,所以只好释而不杀。
在这些推理过程中,中射之士利用了楚王的弱点,即希望得到不死之药,也确信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药,但又害怕受骗。杀了吃过所献之药的人,则或者说明药是假的, 自己被人骗了,或者说明不死之药是根本不存在的。而这两者都是楚王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不杀他,一则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二则不致否定确有一种神奇的不死之药。
战国时代一些最高统治者希望长生不老,某些方士则利用这一点行骗。韩非子的这则寓言,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求药风气之盛,并且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揭露了方士的骗人把戏。韩非子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例如在《饰邪篇》中就曾极力排斥巫筮,列举赵、燕、越等国的例子来证实“龟策鬼神不足举胜”。这则寓言否定不死之药,否定长生不老, 同样体现了他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在当时的风气下,这是难能可贵的。
韩非子的文章善于论辩,析理简明透辟,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则寓言自觉运用二难推理法来分析问题,是逻辑学史上朴素而又宝贵的材料。这则寓言还巧妙地利用了语义双关。“可”有能够、允许两义,中射之士故意问:“可以吃吗?”谒者说“可以吃”是能吃的意义,中射之士故意曲解为允许吃,因此说自己吃了无罪而罪在谒者,楚王不能杀无罪之人。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