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 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中国童话《三只小猪盖房子》故事原文
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1篇】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黑猪,一个叫小白猪,还有一个小花猪。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
2021-11-04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 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 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 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 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扁鹊是传说中的上古名医。这则寓言中的扁鹊实际姓秦,名越人,因其医术高超,故时人以古代名医之名称呼他。蔡桓公是战国时代蔡国的国君,因当时蔡国为诸侯国,故文中亦称桓侯。
故事对扁鹊这个医术高超的名医形象有令人信服的描写。他首次见到桓侯,稍作观察(“立有间”即站了一会儿)便发现其病情,以后几次,都是一望即知桓侯病情的恶化程度。最后见到桓公转身(还音xuan,转身)便跑,以避免可能遭致的祸患;在别人询问时,又条分缕析地讲了病情与对症下药的道理。这不仅反映了他医术高明,见识高超,而且在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医学技术水平,说明当时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应用热敷(汤,同“烫”,用热水焐。熨,用药物热敷)、针剌和药剂等治疗疾病。
这则寓言的原始寓意是什么呢?桓侯的病有一个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的过程,由腠理,而肌肤,而肠胃,而骨髓;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也有一个由微而显,由细而巨的过程。韩非正是借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应该掌握这种规律,凡事早作准备,“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喻老》)只有防微杜渐,才能将祸患消灭于起始,因为“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同上),抓住这个“小”和“少”,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喻老》篇本为阐释老子的学说而作,这则寓言,也体现了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第三十六章)的思想。这便是这则寓言的原始意义。
桓侯是一个讳疾忌医的典型形象。他固执己见,非常傲慢,对名医的劝告,“不应”“不悦”,而且作恶意猜测,终于自食其果。一个人如果有缺点错误而坚持不改,害怕并拒绝别人批评,也会象桓侯一样,最终悔之莫及,贻害自身。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后人引用桓公忌医这个典故时,往往取它所包涵的这一更为普遍的意义。
这则寓言用字准确精到,如写扁鹊指出桓公的病状,第一次用“疾”,后几次用“病”。“疾”是小毛病,“病”是症状加重了(《说文解字》:“病,疾加也”)。真可谓一字不苟,而又能为主题服务。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