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读完之后有很多感受。关于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读后感是怎样的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万历十五年》是很经典的一部历史著作,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有什么感受呢?小编来分享《万历十五年》的心得体会,来了解一下吧。
2022-02-09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读完之后有很多感受。关于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读后感是怎样的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这是五一假期的一个下午,白亮的天空已经有雨点落下来了,我坐在阳台上,无意识地望着马路边的那个自行车修理铺,在某一个凝固的瞬间,忽然有部小说中的画面跃入我的眼前:“我走过几条由女贞树篱和滚烫的泊车分割成的街道,每条街上都闻到同一股煮午饭的味道......”。这是《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一个短篇《蝴蝶》里面的场景,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将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放在一个个慵懒、沉闷的下午,他用他的作品那么深刻地定义了下午时光的特质,令人难以忘怀。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是在图书馆,它被错放在阿加莎克莉斯蒂的侦探小说系列里,它浅绿色的淡雅封面跟旁边那些有着长长黑影、古堡暗室图面的惊悚小说格格不入。我带着被扰乱了的情绪取下来随意翻了一下,结果它带来的震惊远远大于那些消遣小说的刺激,而且还留下了余华所说的那种影响深远的后遗症。
这本短篇小说集发表于1975年,事实上是麦克尤恩70年代初在东安吉利亚大学的“创造性写作课程”硕士班毕业时的作业,当时该课程不需要交毕业论文,而是可以用一定数量的小说代替,合格就授予硕士。没曾想这本170多页的小薄书第二年就获得毛姆奖!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包含八个故事,主要分为青春的苦闷与灰暗,婚姻与爱情的纠缠关系两大类。而尤其前者最能代表伊恩的写作内容与才华,包括他后来的《水泥花园》以及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奥斯卡金像提名的小说《赎罪》,里面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描述都是重点。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主要有三篇小说是有关青春骚动与碰撞的。虽说道德应该不是小说关心与表达的主旨,就像诗歌寻找的也只是“纯美”,是那无利害的形式之美,但这本短篇集甫一亮相,还是引起大众的不适。当年20多岁的小恩同学在这本处女作里,将正午阳光下的少年或青年的幽隐的欲望,用一种絮絮叨叨又暗藏张力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专注于最日常的关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人性中的潜意识,并将它们的尖锐、生鲜与冲突悄悄地放慢、放大,等你有所意识,你已经如温水之蛙,欲罢不能。
首先是《家庭制造》引人侧目,14岁的少年在青春荷尔蒙的炙烤下,性焦虑的纾解竟然在妹妹康妮那里得到,这表面是一个乱伦故事,其实讲的是关于童贞意义的反思。文中的“我”只为比朋友更快初尝禁果而自豪,为童贞的失去而自豪,希望“所有认识的人排着队来卧室参观我的光辉形象”,“不管是跟康妮,还是跟一只瘸腿的山羊”,“我自豪......加入到人类社会的高级人群之中”,可以繁衍生息了。可是,整个性交过程滑稽可笑,最终“我”得到的只是“蚊叮似的高潮”,尽管感到高兴,但“我不想再看任何裸露的东西”,童贞只是一块成人的遮羞布。
伊恩特别擅于以一种少年的视角来描述成长带来的陌生化体验,严肃可怖有时被新奇与诙谐的感受所替代。在《家庭制造》中,少年视角一箭双雕:一是可以与成人世界保持一种疏离,更能从远处审视成人世界的意义,二是剥离道德批判的干预,让读者在宽容轻松的阅读中再次体验与思考成长的蜕变。
其次将少年视角运用得更冷静更疏离的是《蝴蝶》,这篇小说也更是引起广泛争议。还是“我”,一个同样孤独、自闭的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少年,除了出门时跟躲不过的修车工打个招呼以外,他完全是个游魂般的存在。因为偶然跟一个女童的碰触,使他突如其来地产生了一个想法,于是以有蝴蝶为名将那个女孩诱骗到人迹罕至的运河边,强迫她帮其手淫。然后又在失落、恐惧中将逃跑受伤而昏迷的女孩投到河中。在这篇小说中,伊恩展现了他在娓娓道来中置你于险境的能力,那些轻微得过后都想不起的缘由是怎样掀起了惊涛巨浪,蛰伏在不动声色的言行里有着怎样深不见底的企图,都在伊恩细腻、精准的笔下纤毫毕现。我们读到后来才发现,这个恋童杀人犯竟然恨不起来,甚至有些同情,你最终相信极端的犯罪事件只是一个载体,它装满了一个敏感孤僻、惊慌失措的青春期少年的所有烦恼,而且这样的烦恼就在你的身上似曾相识。
而《夏日里的最后一天》是集子里少有的温情短篇,仍然是有关成长,仍然是以12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一个夏天的悲剧。失去父母的孤儿“我”跟哥哥到乡下生活,遇到一个善良、老实、任劳任怨的胖子女孩珍妮。相同的被排斥与被遗弃感让“我”跟珍妮形影不离,我们一起渡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就在“我”要去上学的前一天,在夏天的最后一次划船出游中,珍妮在兴奋的大笑中落水而死。
伊恩刚好也是在11岁被送往寄宿学校,我觉得这篇小说是他怀念又怨恨母亲的一种表达形式。当“珍妮看着妈妈的照片很久,说了些她是个非常好的女人之类的话,我忽然觉得妈妈只是照片中的女人......第一次我感觉她远离了我,不是从我心里朝外看,而是在我的身外被任何人注视”。显然,珍妮就是母亲的替代者,开学的前一天“母亲”的死则意味着童年永远回不来了。“我”徒劳地在小船四周寻找呼唤,时光的黄斑已沉入水中,“我推开小船,任它一路飘去伦敦,而我在黑色的水中慢慢向码头游去”。
小船承载着无可奈何的自己,承载着童年,承载着过去的欢笑与慰藉向下游的伦敦漂去,而伦敦就是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我们曾经是多么不希望长大,多么希望能留在原来的码头,在灯火阑珊的夜晚远眺那只逐渐模糊的小船。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