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三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罗与之《寄衣曲》共三首,写一个闺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三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罗与之《寄衣曲》共三首,写一个闺
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其三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罗与之《寄衣曲》共三首,写一个闺中少妇对远守边疆的丈夫的极度思念之情,三首诗构成一个完整情节,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三首。
第一首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思念的对象“郎”,即少妇的丈夫; 交待了“郎”的处所“边城”; 同时也告诉读者“郎”赴边疆已经很久了,因为时间长,故用 “忆”字。“几个秋砧月”暗用李白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人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仅用两句,便概括了李白全诗,简洁地表达了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几年的别离,儿年的相思,然而战事未毕,良人不能归来。“秋”、“砧” 、“月”三词构成一个意象,都是用来渲染少妇凄苦的心情。唐代诗人刘禹锡 《捣衣曲》 诗写道: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可以用来作为理解这两句的补充。
后两句写远在边城的丈夫,生死难料,只有当收到他的来信时,才能知道他的情况。书信是少妇的一线希望。是她的感情寄托。正如杜甫诗所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对于少妇太重要了。然而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加之又值战火不息的年月,书信的传递更为艰难。所以少妇和丈夫虽然是 “生离” 却无异于 “死别” 。
南宋末年,北方战事频仍,外族的侵略,严重威胁着南宋王朝的统治。广大民众身受其苦,被迫守卫边疆,年轻的男子当然不能躲过兵役。他们长期守卫边城,有的为国捐躯了,活着的,则因为战争长期延续,不能回家。所以就有众多的少妇在家中过着孤苦忧愁的生活。诗中的少妇就是其中的一个。作者通过她,反映了南宋末年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
这组诗第二首写道: “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写少妇为丈夫裁衣时,一边裁一边忧伤,愁断肝肠,忧愁过度,身手无力,所以裁了很久也不能把衣服裁好。在凝神愁思中竟把剪刀落下的声音当成丈夫的剑环声。思妇思念丈夫之情达到高潮。第三首没有继续写相思之苦,而是把笔锋一转。前两句写道: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由于忧愁过度,无可奈何而言此。少妇忧愁过度,身体虚弱,精神不佳,顾影自怜,希求自己能够活在世上,这样才有希望和丈夫团圆。说 “敢恨” 即 “不敢恨” 之意。其实又怎能不恨呢?这没完没了的战争,这没有止境的等待,这没有完结的孤苦忧愁的生活,怎能不让人怨恨呢?然而一切的怨恨都无济于事。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说出这样的话来,其中包含着难言的痛苦。后两句写思妇嘱咐丈夫安心守边,勿为儿女之情所累,就像她缝衣那样精密细心,一丝不苟地守卫边疆。少妇的感情一下子升华了,她可以忍受巨大的痛苦,把国家的安危置于个人感情之上,是多么通达,多么刚强! 整首诗因为这两句顿时生辉,有了活力。试想如果一味地忧伤下去,显得多么单调柔弱和暗淡。作者用高超的 “点睛” 之笔使整篇诗获得了 “升华” 。
这组诗含蓄简练、语意明畅,不愧为玲珑精致的佳作。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