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季失权柄,董卓乱无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无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无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捶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由于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引起地方军阀的大混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蔡琰的《悲愤诗》就是以实录式的叙事手法,通过她被董卓的军队掳去而辗转流落到南匈奴的半生悲惨遭遇,概括了当时无数人民的共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个人的命运,而是一幅具有深刻社会现实意义的时代画卷。
全诗共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重点。第一部分重点描写被掳妇女所受的虐待与折磨。第二部分重点描写母子被迫分离的惨景。第三部分重点描写诗人回国后看到的家破人亡的凄凉景象。三者结合,构成作者十三年的悲惨经历,结构是十分严密的。
《悲愤诗》之所以能千百年来,深深打动读者的心,除了反映现实的广阔性外,还有其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卓越成就。首先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例如董卓部下的胡羌兵,动不动就是“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活画出这群虎狼兵对被俘人民的狰狞神态。再如写胡儿与蔡琰母子分别前的一段话:“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三个连珠炮式的发问,充分表达了胡儿对母亲的挚爱和对她弃儿归汉行动的难以理解,语气切合孩子的口吻。其次是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写作者的思乡之情,就选择了“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这一细节,表现失望的心情。又如“儿前抱我颈”、“号泣手抚摩”,表示母子分离时难舍难分的惨景,都对表达主题起了很好的作用。再次,全诗还制造了一个浓厚的悲剧气氛,以增强诗的感染力,如第二部分写母子惨别,气氛已是够凄凉的了,但结尾时还要再加以其他被掳人民“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使得“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再加上“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把诗的悲剧气氛推向了顶点,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此外,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写她被掳途中,感到前途邈茫,她的想法是“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写她回家后改嫁董祀的想法是“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特别是母子难舍难分的时候,她甚至还产生“当发复回疑”的念头。这些复杂的心理刻画,对深化主题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全诗就这样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烈地抒发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感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我国诗歌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