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导语】:

  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

  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 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鉴赏】

  唐代诗歌繁盛,音乐发达。唐人描写音乐美的诗歌,不乏名篇佳构。然而在宋词中,能成功地描写音乐的篇什,则寥寥无几。因为“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张炎《词源》)。而以词刻画无形的音乐,比之描绘花柳虫鱼等有形之物,更是难上加难。可是,苏轼这首咏音乐的《水调歌头》,却写得相当成功。不过,此词是根据韩愈写音乐的名篇《听颖师弹琴》改写的。韩诗原文如下: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诗历来受人称赏,以为“写琴声之妙入髓”,“可谓古今绝唱”,惟独欧阳修认为此作“非听琴,乃听琵琶诗”(见词序)。苏轼对老师的意见不便驳回,后来不同意欧阳公见解的人颇为不少,这且不去管它。反正东坡这首词是应章质夫家琵琶手之请,特取韩愈诗“稍加隐括”而成的。韩诗的妙处,在于运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来描摹妙手弹出的音声节奏,而极尽掩抑顿挫之趣。东坡改写成词,依然保存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开端四句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窃窃私语,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妙指弹出的声音拌和着眼泪———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其音色的雄壮磅礴可以想见。“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指下的音响,一变而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此时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壁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音乐由低抑幽怨,变而为雄壮高昂,缥缈幽远,和谐宛转,再变为冷涩艰险……读着这首词,宛然置身于响遏行云的妙曲缭绕之中,感情的潮水,不禁随着弦音的颤动而起伏激荡。这表明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如果说以上是对乐师高妙弹技和音乐美的正面描绘,那么,末后的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弹者听者紧密关联起来。取譬也极简当而生动。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 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加翻进一层。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词中隐括体,倡自东坡。隐括前人诗篇有方便处,也有难处。原作虽可在创意、用语上提供凭借,却也为作者骋才运思带来桎梏,因而不易把作品写得自然无迹。然而,东坡的再创作却非常成功。他对原诗句意有删减,又有补充,既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又发挥了词体的长处,写来宛转错落,曲折尽意,浑成融贯,全章妥溜,宛如抒写自身的实感,句句从心扉中自在流出。王国维曾赞扬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人间词话》)。也不妨说这首《水调歌头》写音乐,虽属隐括前人诗篇,却宛如新创。这确可表明苏轼驾驭词体,具有过人的功力。

相关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 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 《赵孟頫·水调歌头和张大经赋盆荷》原文及赏析
  • 《白朴·水调歌头十月海棠》原文及赏析
  • 《李处全·水调歌头咏梅》原文及赏析
  • 《水调歌头·冯燕传》原文及鉴赏
  • 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感(三篇)
  • 苏轼《水调歌头》读后感(三篇)
  • 郭沫若《水调歌头·登采石矶太白楼》原文欣赏
  •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