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更漏子(水涵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导语】:

  苏轼《更漏子(水涵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

  苏轼《更漏子(水涵空)》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别孙巨源,作此词。孙洙字巨源,扬州人。在谏院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乞补外郡,知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此年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赴京任修起居注、知制诰。九月,苏轼被命罢杭州通判,权知密州。苏、孙二人曾会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并同至楚州相别。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 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作者别有《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二曰:“高才晚岁终难进,勇退常年正急流。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自注:“巨源近离海州,郡有景疏楼。”作者认为:海州人景仰二疏,曾为建造景疏楼,将来必定还会有景孙楼。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汉书·疏广传》)“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在一起。点明,这虽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但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此意与诗中所设想的“景孙楼”暗相关合。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在一起。在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这里,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

  词作所写两个故事似毫不相干,但用到海州,用在孙洙身上,两件事就 联系在一起了。作者以这两个故事为孙洙送别,既是对孙洙的赞颂,也体现了自己的不安情绪。在仕途上,作者与孙洙有着共同的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逃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接到调令,即将返回朝廷,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因为致君尧舜的理想尚未实现,有机会奉调晋京,这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归期无定,前景难测,又不能不令人担心。总的看,作者之不忍别,其中包含着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不仅仅是“故人恩义”。读这首词,必须将作者的身世联系在一起,才能较为切实地把握其用意。

相关推荐
  • 古代民歌《更漏子》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