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点绛唇奇香蜡梅》原文及赏析

【导语】:

  《蜡梅·点绛唇奇香蜡梅》咏蜡梅诗鉴赏  王十朋  蜡换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蝶驰蜂逐。蜜在花梢熟。岩壑深藏,几载甘幽独。因坡谷。一标题目,高价掀兰菊。  王

  《蜡梅·点绛唇奇香蜡梅》咏蜡梅诗鉴赏

  王十朋

  蜡换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蝶驰蜂逐。蜜在花梢熟。岩壑深藏,几载甘幽独。因坡谷。一标题目,高价掀兰菊。

  王十朋歌咏蜡梅之作较多,仅诗就有三首,其中之一《蜡梅》便写:“刘郎不独种桃花,蜡蕊柔香更可佳。臭味相同林下友,从今花木亦通家。”这首词比其诗描绘得更具体、更全面。

  “蜡换梅姿,天然香韵初非俗。”词一开头便着重描绘蜡梅的色彩。并紧扣词题,点明它的香气“奇”而不俗。写梅的色彩用了个“蜡”字,说它换取了梅花的姿色,用笔是十分精切的。蜡梅色彩浅黄,确如黄色蜂蜡。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一书中说过:“人言(梅)腊时开,故名腊梅,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这是蜡梅之“蜡”字的来源最为详明的解释。此处词人称“蜡换梅姿”意思是那梅花换上了黄蜡一样的颜色,言外之意是蜡梅开出淡黄色的小花,非常可爱。一个“蜡”字虽然多有人用,但此处却用得生动,表现力强。第二句描写蜡梅之香,先用“天然”一词来修饰,意在表明它香气的清新真纯。不同凡花俗卉,因此后边便有“初非俗”三字。开头这两句词用笔粗微,把蜡梅特殊的色彩与香气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两句:“蝶驰蜂逐,蜜在花梢熟。”重在描写蜡梅之香。虽然没有直说它的香味如何,但通过“蝶驰蜂逐”的侧面描绘,人们从中自然可知蜡梅香的程度了。一般地说,冬春蜡梅开放之时,本来是见不到蜂蝶的,所以谈不上它们在花上“驰逐”,不过东南地区有蜡梅叶落始开,此时天气已经温暖,可以见到蜂蝶了。《梅溪诗注》中就写道:“东南蜡梅叶落始开,……花开而(有时)叶不落。”所以词人在地限东南一隅的南宋管辖区内见到蜡梅花上蝶驰蜂逐也不奇怪。此句后“蜜在花梢熟”一句则进一步点明了蜂蝶之所以驰逐花上的原因 。因为蜡梅正值花盛之期,花蜜已经成熟,正是蜜蜂蝴蝶采花酿蜜或吃花蜜之期。

  上片这四句词,由花色到花香,由直接描写到间接描绘,把蜡梅之美态与清香表现得十分形象、十分具体。

  下片一开始,笔锋一转,描写的是蜡梅处于岩谷、孤独寂寞的情状:“岩壑深藏,几载甘幽独。”东南蜡梅在宋以前少为人知。到北宋才成为人们爱赏之物。《竹坡诗话》中写道:“东南有蜡梅,盖自近时始,余童时犹未之见,元祐间鲁直(黄庭坚)诸公方有诗,前此未尝有赋此诗者。政和间李端叔在姑溪,元名见之僧舍中,尝作两绝,……观端叔此诗,可知前日之未尝有也。”因此词人此处才说它在深深的山谷之中,多少年一直甘于幽独,不为人知赏。

  词的最后三句交待蜡梅受人知赏的经过:“因坡谷,一标题目,高价掀兰菊。”“坡谷”即苏东坡与黄山谷也即黄庭坚。“一标题目”指蜡梅之名的由来。在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前,宋代没有咏蜡梅之作,此花又少为人知,从苏黄开始才渐渐有人歌咏它。黄庭坚在《戏咏蜡梅》二首序中说:“蜡梅香似梅,类女工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之蜡梅。”王世懋《学圃余疏》一书中又说:“考蜡梅原为黄梅。故王安国熙宁间尚咏黄梅。至元祐间,苏黄命为蜡梅。”意即蜡梅之名由苏黄始。南宋杨万里在《蜡梅次坡公韵》一诗中写道:“不餐烟火更餐蜡,化作黄姑瞒造物。后山未觉坡先知,东坡勾引后山诗。”苏东坡第一首歌咏蜡梅的诗作是《蜡梅一首赠赵景贶》;其中有句云:“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此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同时黄庭坚也起而始作咏蜡梅诗,如其《残咏蜡梅》二首,其一曰:“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此后诗人们纷纷效之,如陈师道《和苏公蜡梅》,陈与义也有诗《蜡梅》,晁补之《谢王立之送蜡梅五首》,南宋尤袤、杨万里、朱熹也相继有作。王十朋认为蜡梅之名及盛于世都是因为苏黄二人,他在两首《蜡梅》诗中都谈到这一点:其一:“蝶采花成蜜,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这就是本词最后三句的最好说明。其二:“天工著意点驼酥,不与江梅斗雪肤。露滴蜂房酿崖蜜,日烘龙脑喷金炉。万松张盖黄尤好,三峡藏春绿不枯。题品倘非坡与谷,世人应作小虫呼。”这首诗同上一首一样,都是在表明苏东坡与黄庭坚对蜡梅得名及盛于世所作的贡献。王十朋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与以上两首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同小异。参照前面两首诗便会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本意。

  这首词从思想性上看,并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不过在状物上却较有特色,例如描写蜡梅之色用“蜡换梅姿”一语就十分精巧。既写明了蜡梅之色,又点出蜡梅盛开这一层意思。写蜡梅之香则不直接着笔,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透露,只用“蝶驰蜂逐”四个字便把蜡梅之香充分表现出来了。不过此词纯为咏物,有物无人,没有做到情物相生,所以感染力不强,比较苏东坡等人之作。特别是那种融情于物,情物相生,文情并茂的作品,王十朋此词的确显得有些苍白无味。这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艺术功力等因素所致。

相关推荐
  • 《冯子振·腊梅》原文及赏析
  • 《洪希文·蝶恋花蜡梅》原文及赏析
  • 《瞿佑·蜡梅》原文及赏析
  • 《袁宏道·小竹林腊梅盛开兼赠主人》原文及赏析
  • 汪曾祺《腊梅花》原文及赏析
  • 余秋雨《腊梅》原文及读后感赏析
  •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 写北京八达岭的诗词有哪些大全

      八达岭,在北京市延庆县,是长城的一个隘口,为西北通往北京的咽喉,京张公路即从城门中通过。关城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rdqu

      2024-09-13

    • 写北京故宫的诗词有哪些大全

      北京作为都城可追溯到十世纪时的辽国和后来的金国。不过,辽以此为南京,而金国则以此为中都。北京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从

      2024-09-13

    • 写北京景山的诗词有哪些

      景山,在故宫的北面,神武门的对侧。元代时本为大都城内的土丘。明永乐年间营建宫殿,将拆除元代旧城和挖紫禁城护城河的渣土堆填其上,取

      2024-09-13

    • 写金台夕照(北京)的诗词有哪些

      金台夕照,为燕京八景之一,遗址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据专门记载北京风物名胜的明代《长安客话》记述:“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

      2024-09-13

    • 写蓟门烟树(北京)的诗词大全

      蓟门烟树为“燕京八景”之一,在北京海淀区德胜门外黄亭子元代土城遗址上。“蓟门”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即公

      2024-09-13

    • 写黄鹤楼的诗词有哪些汇总

      黄鹤楼建筑非常雄伟壮观。唐人阎伯理的《黄鹤楼记》中说:“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

      2024-09-13

    • 写玉门关的诗词有哪些汇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诗自古至今广泛流传,脍炙

      2024-09-13

    • 古代写长城的诗词有哪些汇总

      长城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关于古代写长城的诗词有哪些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3

    • 盘点唐朝那些边塞诗歌有哪些汇总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人之照耀千古的文化显现,就在于诗。诗的 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派别林立,意韵华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

      2024-09-13

    • 古代写问答类型的诗词有哪些汇总

        崔颢的组诗《长干曲》先写女子的问: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 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后写男子的答: “家

      2024-09-13

    • 《刘著·月夜泛舟》诗词原文及鉴赏

        刘著(约公元1140年前后在世)字鹏南,舒州皖城人‍‌‍‍‌‍‌‍‍‍‌‍‍&zwnj

      2024-09-11

    • 咏花诗词《试月中桂诗》原文及赏析

        张乔  与月转洪濛,扶疏万古同。  根非生下土,叶不堕秋风。  每以圆时足,还随缺处空。  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  

      2023-10-31

    • 咏花诗词《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原文及

        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 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

      2023-10-31

    • 咏花诗词《丑奴儿 木樨》原文及赏析

        李纲  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  步摇金翠人如玉, 吹动珑��。 吹动珑��, 恰似瑶台月下逢。  

      2023-10-31

    • 咏花诗词《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

      2023-10-31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