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

【导语】:

亦还作为辨 红学研究 读了邓遂夫先生《庚辰本校注拾零》一书的部份电子版本,对其功力和认真的精神甚感钦佩。该书的精华和佳处我在这里不作多论,一是因为我只看了部份文章,二是这亦

  “亦”“还”“作”“为”辨

  红学研究

  读了邓遂夫先生《庚辰本校注拾零》一书的部份电子版本,对其功力和认真的精神甚感钦佩。该书的精华和佳处我在这里不作多论,一是因为我只看了部份文章,二是这亦非本文之旨。本文命名为《亦还作为辨》,主要是论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甲戌本第一和第五回,庚辰本第五回)与“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庚辰本第一回)这对联在不同版本、或在同一书之不同回中的异文(“亦”、“还”、“作”、“为”)的。这不但涉及到版本校勘订正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涉到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和欣赏问题。有鉴于此,故不揣冒昧之嫌,写此商榷一文,其主旨实乃为尝试《红》之“美味”而作。

  对于这四字异文,邓先生在《庚辰本校注拾零》说:“(庚辰本中的)“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上联与己卯、梦稿本同。其余各本,除舒序本妄改“色色空空地”外,皆作“假作真时真亦假”。下联,除舒序本亦妄改“真真假假天”外,各本皆作“无为有时有还无”。此本独异于各本者,乃以“作”、“为”二字之重出,形成地道的回文联。这绝不像是过录者擅改,倒极可能是作者最后一次修订时所为。遗憾的是,此一改动,尚未顾及到与第五回重述之该联相统一。像这类在修订中未顾及到前后统一的情况,在脂评本中不乏其例。然号称以庚辰本为底本校勘出版的新校本,却舍此最后定本中更具形式美的回文联改笔,去“复辟”此前各本之草创文字,实在值得商榷。”

  对于邓先生这些见解,我同意者有三,不同意者有一。这“三”计有:说此本中的对联“极可能是作者最后一次修订时所为”,此联是“更具形式美的回文联”和认为“以庚辰本为底本校勘出版的新校本,却舍此最后定本中更具形式美的回文联改笔,去“复辟”此前各本之草创文字,实在值得商榷”等观点。这“一”则是邓先生的“遗憾”。

  这个“遗憾”包括着两层呈递进逻辑关系的意思,其一是说“此一改动,尚未顾及到与第五回重述之该联相统一”,认为前后应该一致,即第五回中的这个“类似”的对联也应该被改正为与第一回中的一致。其二是解释这个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说“像这类在修订中未顾及到前后统一的情况,在脂评本中不乏其例。”

  首先说说这个“其二”,这个比较容易说得明白。因为用前例(“在脂评本中不乏其例”)来证明此例亦是如此的逻辑,从方法学来说是不严密的,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从严谨的研究角度说来,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好。首先,据我所知,所谓的脂本,其原始来源均是转抄本,这个“未顾及到前后统一的情况”,有一部份可能是抄手的“错误”造成的,甚至可能是某个喜爱回文联抄手的“无心之错”(首先我自己也不相信此说,一笑)。其次,对于一些不重要的文字,有可能由于文字太多而被作者忽略,从而造成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但我们现在碰到的是一个“特例”,此“特殊”之处在于此联是:只在两处出现过的、显眼突出的、重要的、其文字相隔不远(一在第一回一在第五回)的对联。“只在两处出现过的”和“其文字相隔不远的”这两个定语不用多说,先说说“显眼突出的”这个定语的证据:

  证据一,在诸多脂批本中,对此联均有批语,如在第一回的批语为:【叠用真假有无字,妙。】在第五回的批语为:【正恐观者忘却首回,故特将甑士隐梦景重一□染。】证据二,在庚辰本,这对联中的两个异字被打了圆圈,并且作眉批说:“此二字之异,亦可注意。”(见附图)证据三,此联也未被邓先生所忽略,并且特意加以评说。无论这些是谁的批语评言,均说明一个问题:此联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是很光彩夺目抓人眼球的,很难被忽略掉。

  至于“重要的”的这个定语,倒不用我多费口舌,因为书中有其内证:

  第一回特意提示:“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个对联是在此回梦中被见,为“太虚幻境”大石牌坊的一幅对联,其内容显然体现了全书的“立意本旨”,端的非同小可。这样具有纲要性意义文字的改动出现在庚辰本这个定本中,的确意义巨大,不可等闲视之,当可“醒阅者眼目”。这样的文字的改动如果是作者所为,当不会忽略第五回中的对联。

  如果以上所述站得住脚的话,此对联的被改,就“极可能是作者最后一次修订时所为”(邓先生语),鉴于这两副对联的“醒目性”和“重要性”,“其一”所说的那个前后不一致之矛盾处,也极可能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特意所设。假如情形真是如此,邓先生也就用不着心存“遗憾”了。

  问题是作者为何要这样做?其意义何在?如果不阐明这个问题,前面所作的“辩证”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众所周知,当文字被变异时,其义亦迁。第一回的对联的文字被变更了,其义也理所当然地异于第五回中没有被改变的对联。有趣的是,面对这组对联(犹如面对美女,如钗黛之流),邓先生只注意到了她外在的“形式美”,却忽略了她潜在的“气质美”(注:看官注意,我这里可没有说“邓先生贪色忘思”的意思,二笑),没有意识到这二者可以同时并存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就如钗黛分而可合的道理一样。

  很多红学研究者津津有味于《红楼梦》总纲是在第五回中的太虚幻境里,其实,第一回和第五回是同一个相衔接的“太虚梦境”,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此二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此书立意本旨。”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此二回中的梦幻内容,对全书的总体结构,具有其统摄性的作用,是全书的纲要。在这个纲要网路建筑中,其核心主脉就是入“太虚梦境”之门处大石牌坊上的仙联。给此对联冠以“仙”字,是因为此对联可以随人随时随境而表现它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在第一回甄士隐的梦中,它为“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而在第五回贾宝玉的梦中,它则幻变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要以为这是一种表面的因人而梦的现象,小说的全主要叙述奥秘就在这个因人而异的仙联变化中得以揭示。这两副对联,在书中均有各自相关的“点睛”之处,并非泛泛之谈。下面借助书中的这双“眼睛”,看看这双对联在书中所表现的不同含意及其作用。

  第一双“眼睛”,就在书的开卷,体现了揭面纱见睛、开宗明义的章法:“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里借人名甄士隐来说“真事隐”,以甄姓作为“真”字,提示了“假作真时真作假”这个“真”字的出处;又用“事隐”这一主谓结构词表现“有为无”之意;令人不得不赞叹作者构思之精巧和惜墨如金的浓缩艺术。接下去,“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问题之下,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写作的动机:“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与甄士隐一名的蕴涵对应,这里以贾雨村的贾姓作为“假”字,点明了上联中“假”字的出处;又以“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这个说明来表示“无为有”,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所谓“真”和“假”,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真和假,在真甄假贾的变换中,二者变化成了“镜像”关系,“假”在这里具有了“真”义,成了观看“真”的“镜像”,一个从特定角度来现影的特殊表现媒体。从这个角度看来,所谓甄士隐的梦,实际上是作者作的,这时对联中的行为施予者是作者自己。这个将“真”作“假”,的行为,就是作者让“甄士隐去”(真事隐去)“贾雨村登台”(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的写作过程。这个对“真隐假现”的说明,庚辰本将其置于首回,甲戌本则将其放在《凡例》,因为这是作者的行为,是用以说明该书的写作方法和相应的文本解读的,的是《凡例》内容。写作是作者的事,然而解读却是读者的事,二者均是行为的施予者。为了体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庚辰本定本中,作者将甲戌本第一回中的这副对联改为“作”和“为”两个动词,形成了道地的回文联。回文联这个艺术表达形式有个特点,那就是当主宾关系互换后,只影响其前后关系而不影响其文意,例如:第一回中回文联的原式为:“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经过主宾互换处理后,就成为此回文联的回环形式:“真作假时假作真,有为无处无为有”。这个前后关系的互换,正好说明了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释读之间的关系。

  先说说“真作假”和“有为无”,此“作”和“为”的施予者,不言而喻就是作者。以“真作假”或“有为无”这个行为,实指作者以真事为原型而创作故事。在这里,原型为真,但故事为真中有假,是作者无中生有的创作,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小说。其实,在第一回中,作者对此曾经特意作过说明:“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脂研斋批说:“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均说明《红楼梦》是部有原型为依据的小说。

  再说说“假作真”和“无为有”之“作”和“为”。上面已经说过,这里的“假”和“无”是作者经过“真作假”和“有为无”处理过后的作品,即《红楼梦》。因此上这里的“假作真”和“无为有”,实际上指的是读者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所应该遵循的方法或者说线索,读者是“假作真”和“无为有”之作为的施予者。正因为先有了作者以真作假、以有为无,读者就不得不以假作真、以无为有来阅读这部作品。否则,你就不能真正体验作品中的真味。

  太虚幻景一转,梦接第五回中宝玉之梦。此时故事的叙述者已经转换,换为有通灵宝玉作为随身记者的贾宝玉。梦因人而异,境随时而迁,宝玉此时看到的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暗示此时行为“作”的主体是书中故事人物贾宝玉,他本身是“假”和“无”,可他的故事却反映了“原型”(甄宝玉)的“真”“有”之事迹。“真亦假”的“亦”和“有还无”的“还”,在这里已经失去其“作”“为”的主动性而呈现的只是伴随“假作真”和“无为有”的被动现象。

  第五回这副对联的“点睛”处在第五十六回,书中描写了贾府人和贾宝玉在知道了甄家也有一个宝玉,其性情和相貌与贾宝玉一般无二后的反应。贾母喜的逢人便告诉,“也有一个宝玉,也却一般行景。”史湘云说贾宝玉“如今有了个对子”。对于这个极类似的现象,贾宝玉心中也很疑惑:“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随后他心中闷了,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面对镜子不觉就忽忽的睡去,做了一梦。梦见到了甄宝玉的大观园和围绕他女儿们。并且去了他的怡红院,见到了在榻上睡着的甄宝玉。只听甄宝玉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贾宝玉后来醒来,发现原来是是“梦迷了”,他梦见的是:镜子里照的自己的影儿。在这里提醒读者眼目处有二,一是贾宝玉与甄宝玉是镜像对应关系,“假作真时真亦假”,贾宝玉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甄宝玉的故事;二是贾宝玉的疑惑亦是读者的疑惑,“无为有处有还无”,亦即正是书中所说:“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书中这些个梦境处理,真可谓是深得庄周梦蝶的个中三昧:是庄周梦蝶?抑或是蝶梦庄周?是庄周梦蝶梦庄周?还是蝶梦庄周梦蝶?实在是胡梦颠倒而难以理清。

  综上所述,庚辰本第一和第五回中的对联是形式类似而内容不同的“同型异文体”,实际上是两副不同的对联,它们在文中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可视为是同一对联,抑或说它们间的不统一是个错误。从对这两副对联的解读所得到的提示是:《红楼梦》是依据真实原型而创作的小说,书中贾宝玉的主要故事脉络实际上就是甄宝玉的记录电视镜影。自传说(索隐说的一种)和小说说各有其合理成份,不可执说一词而不论其余。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