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分离时,在秋还是在春?

【导语】:

红楼梦探佚之五:宝黛分离时在春 红学研究 在红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宝黛分离,时在秋。次年春末,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回到贾府时,已是一年后的秋天,因此,只能在落叶潇潇,寒烟

  红楼梦探佚之五:宝黛分离时在春

  红学研究

  在红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宝黛分离,时在秋。次年春末,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回到贾府时,已是一年后的秋天,因此,只能在“落叶潇潇,寒烟漠漠”的潇湘馆,“对景悼颦儿”。此话对不对呢?要我说,它完全不对,大错特错!

  此话一出,或许会“语惊四座”,骂声亦会不绝于耳。但,请稍安勿躁,容我“狡辩”几句,再骂不迟。

  “狡辩”(1) 我们知道,晴雯之死,直接影射黛玉之死。(庚辰本七十九回脂批:明是为阿颦作谶。靖藏本七十九回脂批: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实诔黛玉也。)晴雯、 黛玉,同是芙蓉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写晴雯之死,实是写黛玉之死的引文。她们俩人先后死亡的时间,不应相隔的太远。请看“好了歌解”:“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在 “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一句旁,脂批:“贷(黛)玉晴雯一干人。”我们无论从诗句看,还是从脂批看,都能清楚地看出,黛玉 晴雯之死,相聚时间决不可能太长。然而,按某些红学家的观点,则晴雯死后的次年秋,宝玉与黛玉分离,而黛玉,又要在宝玉离家后的次年春末,才“泪尽而逝”。这样一来,晴雯死后的第三年春末,才轮到黛玉死。这两人之死,相距时间足足有一年半还有余。此岂不是与雪芹的晴雯、黛玉均死于“昨日”这一固有构思大相径庭了吗?(宝玉不可能在晴雯死的当年秋离家。因为书中写明晴雯死后,宝玉生病百日。八十回末,时序已到晴雯死的当年之年底,故宝玉”“秋天”离家,最快也要等到次年秋)

  “狡辩”(2) 七十八回,宝玉奉贾政之命作“姽婳词”。这“姽婳词”,明影晴雯、暗射黛玉,作者用意是十分明显的。然而还不仅如此,它明确透露出黛玉之死,将与“次年春”爆发的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有关。宝黛分离,归根结底,起因于战争。我们知道,宝玉,“况在武属”,他被“严父”贾政驱赴战场,当是理所当然的事。(请注意,宝玉作“姽婳词”正是奉贾政之命。换言之,将来宝玉上战场,也必将是被贾政所逼。)

  ———这里,需要证明的是,那场规模巨大的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我们依据什么断定它爆发于晴雯死后的 “次年春”呢?依据两点。一点是“有言必应”的贾政之语:“谁知次年便有 ‘黄巾’ ‘赤眉’一干流儆嗟常从治诤希缆由阶淮保欢τ袷裁魉担懊髂炅骺茏呱蕉客袒⒈迫绶洹保炙怠靶灏坝欣岽撼钪兀孜奚蛊梗笔锏忝髡秸⒂凇按文甏骸薄?

  贾政所言的‘黄巾’、’赤眉’,并不确指,但它“确指”战争,并“确指”战争爆发于“次年春”,这是毫无疑义的。

  依据的另一点,是小说有关伏笔及情节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之逻辑。这话细说起来很长,头绪亦很繁乱,好在读者们心知肚明,故在此,我无须多费口舌。

  要之,宝玉应于晴雯死后的“次年春”,与黛玉分离。他被贾政逼迫,身赴战场。黛玉,本身体弱多病,她既深切地思念着宝玉,又时时刻刻地为宝玉的性命而担忧;加之这期间,又不幸被赵姨娘、贾环一党诬陷她与宝玉有“不才之事”,黛玉在这多重压迫下,终于支持不住,于宝玉离家后的当年春末,“泪尽而逝”。黛玉死时,宝玉不在身边,(正如晴雯死。)但他们分离的时间并不长,最多不过三个月。(因为接下来的夏季,按雪芹固有之构思,宝玉将奉元春旨与宝钗完婚。)

  那么,宝玉在“落叶潇潇,寒烟漠漠”的潇湘馆,“对景悼颦儿”,又该是怎么回事呢?我的理解,它应是宝玉弃宝钗,决意离开贾府时,宝玉面对黛玉英灵作最后拜别时的场景。我们知道,宝玉弃宝钗,出家为僧,归根结底,与宝玉念念不忘黛玉有密切关系。而宝玉弃宝钗的时序,正是在秋季。准确说,该是重阳节。(宝钗“忆菊”诗:慰语重阳会有期;“画菊”诗:粘屏聊以慰重阳;“螃蟹咏”:长安涎口盼重阳。三点重阳,岂是偶然?我们再看宝钗“忆菊”诗:“念念心随归雁远”,七十回“放风筝”,宝钗竟然是“一连七个大雁”,而“大雁”,正是宝玉之象征。宝钗年年重阳望大雁,岂不正说明,宝玉弃钗,时在重阳节么?宝钗伤心无限,实乃名副其实的“终身误”也。(第五回,“薄命司”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正点明黛玉“春恨”,宝钗“秋悲”。 另:甲戍本“凡例诗”,“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亦点明宝钗“啼痕重”,黛玉“抱恨长”。)

  “狡辨”(3)我说宝黛生离死别时在春,而不在秋,另有证据。十三回,秦可卿临终托梦给王熙凤: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此“三春”实指三年,而不是某些红学家们误认为的什么“元、迎、探”之类。这“三春”的起始点,应是元春省亲(十八回)。我们看十八回至八十回末,历时刚好二年整。预计八十一、二回,小说当写元春省亲后的第三个元宵节了,也就是大观园步入第三年了。(至第四个元宵节,元春暴亡。至此,大观园“三春”已满,开始“诸芳尽”,先是清明节,探春远嫁爪哇国,紧接着,惜春“勘破三春”—元、迎、探,“景不长”而削发为尼。至于其他人,“树倒猢狲散”,不用细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前,贾府被抄。___七十五回,有甄府中秋节前被抄,为贾府作引。此正所谓“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言归正传。按上面所叙的情节发展,我们可明显看出,宝黛分离,当在晴雯死后的次年春,如在“秋”,时序上至少要往后拖一年,这样,秦可卿临终托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将跟小说的情节进展不符,它将直接跟雪芹固有构思发生冲突。

  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三春”,我们理解为“三年”,到底对不对.我们看甲戍本第一回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里面,“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明显是指元春省亲后,由探春发起的“海棠诗社”。而“三春”,则明显是指三年,与“元、迎、探、惜”之类无关。(她们合并来说,不是“三春”而是“四春”。)

  ——元春判词中,“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迎、探、惜”,而“初春”指元春。此“四春”皆到,故“三春”指“迎、探、惜”没错。同样情况,惜春判词中,“勘破三春景不长”,此“三春”,指她三个姐姐,但她的判词是以她自己口气来写的,其实亦是“四春”皆到。故“三春”,指“元、迎、探”,没有错。至于秦可卿说的“三春”,及脂批说的“三春”,他们均说的是时空概念,与元、迎、探、惜之类的人名无关,其意不点自明.如要把秦可卿及脂批“三春”,硬要与贾府“四春”勾搭起来,岂不乱套了么?

  以上,算是我对宝黛分离时在春的“狡辨”之词,有无道理,自有公论,值得探讨的是,某些红学家认为宝黛分离时在秋,他们当然也有依据,但这些“依据”到底靠得住靠不住呢?或者说究竟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试举几例:

  1、四十五回,黛玉“代别离.秋窗风两夕”,这首诗,作者几乎写 明是黛玉代宝钗写别离,可某些红学家为了使之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相符合,偏说这诗是“黛玉的假托”.那么,黛玉是不是“假托”呢?我们可看小说的描写。根据小说描写,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对宝钗心悦诚服,“竟大感激你”。她从内心出发,极诚恳地检讨自己“多心”(即“小心眼”)的毛病。两人推心置腹,互剖金兰,后宝钗玩笑黛玉:“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脂批曰:“宝钗此一戏,直抵过通部黛玉之戏宝钗矣,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凿,又不牵强.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黛玉、宝钗,至此几乎合为一体。(四十二回脂批:钗、玉名虽二人,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以上,我们可知,黛、钗互剖金兰后,雨过天晴,她们俩实是一对至亲至爱的好姐妹、好朋友。在雪芹的笔下,宝钗绝不是什么“奸诈”小人,而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符合封建社会道德标准的好女孩儿。故,黛玉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也不得不对宝钗怀有极高的敬意。下雨了,黛玉心有所感,并深深地感念着宝钗,因此作“代别离.秋窗风两夕”。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说黛玉的“代别离”,不是写宝钗而是写自己呢?准确说,主要是代宝钗写别离,其次,才略略牵涉到自己,“春”“秋”两字,一笔不落,兼而有之。(此“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拟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而“春江花月夜”,正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时令,在“春”.而这一点,是关合宝黛分离时在春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秋窗风雨夕”,是明写宝钗,暗射自己。但, 我们必须搞清,这其中的主次,决不可颠倒,明确说,主要是代宝钗写别离,其次才是写自己。(二十二回,宝钗作“更香谜”,其中晃动着黛玉的影子。因为“分离”两字,是她们俩人共同的经历。贾环“替”宝玉写了谜,而宝钗“代”黛玉写了谜,故二十二回,没有宝玉,黛玉之谜。贾环和宝玉,宝钗和黛玉,真乃“互相帮助”也。)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说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小说描写黛玉在作这诗前,信手翻书,却是《乐府杂稿》,里面有“秋闺怨”,“别离怨”,但却恰恰没有极有名的李白的“远别离”!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李白的“远别离”,写的是娥皇、女英哭舜,男女生离死别的故事。如果黛玉的“代别离”,主要是写自己,则曹雪芹让黛玉翻到李白的“远别离”,那是多么合适而又多么妥贴.可现在,事实是曹雪芹没让黛玉翻到李白的“远别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此正证明黛玉所写的“代别离”,主要是代宝钗写别离,因而,李白的“远别离”在此根本用不上。( 顺记一笔:‘秋闺怨’‘别离怨’,其实世上无有此书,这也能说明黛玉“代别离”,是代宝钗写别离。)

  2、某些红学家认为宝黛分离时在秋,还有一个依据,是黛玉“咏白海棠”诗。诗中:“秋闺怨女拭啼痕”,脂批曰:“且不脱落自己”。脂砚斋所批当然没有错,但这里面却有个缘故。因为黛玉作“白海堂诗”时,正居父丧,她身穿孝服,一身白色,故黛玉运用丰富的想像,将写实与幻想揉和,写出“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 拭啼痕”之佳句。诗里,黛玉是把自己与白海棠溶为一体写的。她的“秋闺怨女拭啼痕”,只能解释成黛玉(还有海棠)像“秋闺怨女”一样,终日以泪洗面。(黛玉与宝玉后实有分离之事。)但这里面,决不意味着黛玉将在秋天与宝玉分离,“秋闺怨女” 不能狭义地解释为秋天离夫的怨女。脂批曰“且不脱落自己”,仅指穿白色孝服的当前之黛玉而言,而绝不是指将来“离夫”的黛玉!如单指黛玉终日哭泣,当然没有错。因此,此“脂批”不能用来证明宝黛分离时在秋这一观点。

  3.《红楼梦曲·枉凝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某些红学家认为“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句句写实,而非泛指。我们说,这显然没有说服力。因为前二条证据被推翻了,这一条就无法站住脚。我们完全可以说,“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修辞需要,是为了合撤押韵的需要,一句话,是为了美文的需要。这话总的来说,意思不过是说黛玉一年四季,流泪不止,其他,并无什么深意。

  好了,文章写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我还是那句老话,期间的错误缺点,肯定不少,谨望红学家及广大红学家爱好者多多包涵,并提出中肯的批评和指正。谢谢读者。

  王根福 冯玉伟

  2005年10月修订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