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妇人物形象 家庭关系分析

【导语】: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关于拉姆齐夫妇人物形象是怎样的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与拉姆齐夫人的人物形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拉姆齐一家的内部成员关系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拉姆齐夫妇以及拉姆齐夫妇和其子女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该部小说。

  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外国作家之一。有关她的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文章很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文学主张以及她的生活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针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作品的表现手法、创作思想、创作主题等方面。伍尔夫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小说,其中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备受人们推崇,使用了大量的心理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和绘画技巧等意识流写作手法。这部小说情节非常简单,以到灯塔去作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他们的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的生活经历。小说分窗、岁月流逝和灯塔三个部分,主要体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混乱本质。英国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财富分布不均。贵族过着宫殿般的庄园生活,农民住着破烂不堪的草屋;工厂主享受着生活,但是工人则在为了生活而拼命地挣扎,由此而导致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混乱所困扰。

  《到灯塔去》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伍尔夫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人与人、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理性与感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赞扬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与感情统一的完美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乐观、积极的见解。"本文以拉姆齐夫人这一中心人物为圆心,探讨与拉姆齐先生以及其子女的关系,展现在工业化的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与无奈。

  一、拉姆齐先生与拉姆齐夫人的关系分析

  拉姆齐一家是众人羡慕的对象。拉姆齐先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哲学家,拉姆齐夫人是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拥有很多的崇拜者,他们有8个可爱的孩子,十分讨人喜欢。理论上说,这样的一家人的生活应该是和谐美满的。但是,整篇小说始终在向读者透漏着拉姆齐夫妇之间关系的对立。拉姆齐夫人沉静优雅而又抑郁敏感,浑身充满着英国传统的精致、矜持或忧伤的古典气息,即使对一件小事也追求极致和完美,彰显着女性的柔美力量。拉姆齐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严苛、求实的科学家,坚持认为"脆弱的孤舟淹没在茫茫黑暗之中,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毅力。" 对于两个性格、气质迥异的人来说,拉姆齐夫妇的婚姻会幸福吗?段艳丽(2007)指出,"如果我们将目光深入其家庭内部做一番考察,就会发现,他们的婚姻危机四伏,很难称得上是幸福的婚姻。"她把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那么幸福的婚姻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文明人要从婚姻中获得幸福是完全可能的,不过这必须满足许多条件: 双方必须有平等的感觉, 不干涉对方的自由;精神和肉体必须绝对亲密无间;有某些相似的价值观念等。"

  第一,拉姆齐夫妇之间是否平等、自由。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认为:"女人的职责就是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家庭领域是女人展示其杰出才能的最好场所"、"女性的任务就是取悦丈夫,优雅地去忍受男人的热情和暴躁,了解和接受他的品味" 。从伍尔夫的生活经历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现状,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认为妻子不应该拥有法律权、财产、金钱和教育。拉姆齐夫妇属于中产阶级的一分子,必须接受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种种社会规范:男主外,挣钱养家糊口,以事业为主;女主内,相夫教子,处理家庭大小事务。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拉姆齐夫人都是依赖于拉姆齐先生的,以提供给他精神安抚为荣,甚至"她觉得自己还不配给他系鞋带。"

  第二,拉姆齐夫妇的精神和肉体是否亲密无间。拉姆齐先生追求理性,用理性去处理生活中的琐事,非但没有改变世界,反而使得自己郁郁寡欢,患得患失,不断地去祈求他人的情感安慰,像一头饥饿的狼一样不断地向拉姆齐夫人所取。拉姆齐夫人一生不断地"谦卑"地施舍自己的情感关怀,没有自己的主见,以拉姆齐先生等男人的满意作为自己的目标,彻底地失去了精神的独立性,与拉姆齐先生在精神层面也是背道而驰。拉姆齐夫妇肉体方面的和谐也值得怀疑,"他想要的那个东西---要那个她常常难以给他的东西,要她对他说:她爱他。不,她办不到。"

  第三,拉姆齐夫妇是否有相似的价值观。拉姆齐先生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狭小的理性天地里,思考着枯燥的哲学问题,担心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达到R, 有多少人可以达到Z。相反,拉姆齐夫人每天都在思索着如何把各种事情安排得更好些,比如:家庭经济开支,丈夫的事业,孩子们的吵闹,招待客人等日常琐事,同时,她还乐于行善,去帮助为了生存而在拼命挣扎的寡妇们,这样做在一定程度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她的施舍一半是为了平息自己的愤慨,一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拉姆齐夫妇的思想观念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向无尽的远方延伸,几乎没有交汇的可能性,双方没有共同的话题、爱好,即使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再近,也无法弥补精神层面交融的缺失。

  对于生活,拉姆齐夫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拉姆齐先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成就不尽满意,表现出犹豫或绝望的情绪,整体上,他对人生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他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事业上,很少考虑到生活中的琐事事情,也就减少了许多烦恼。与拉姆齐先生相反,拉姆齐夫人不仅需要照顾自己的八个孩子,还得给予丈夫心灵的慰藉,安抚他那时而受伤的自尊,以及在丈夫的朋友中斡旋,尽量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和喜欢。她一个人操持整个大家庭,包括各种各样的琐事,最后,猝然去世了。

  二、拉姆齐夫妇与其子女的关系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过"父母是孩子想象中的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家庭以父亲为主。父亲拥有决定家庭重要事务的权利,具有支撑家庭经济的责任等,而母亲则主要承担操持家务,教育和保护孩子等的责任。父母子女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和子女的成长。

  小说的第一章,拉姆齐夫人告诉她的小儿子詹姆斯,如果明天天气晴朗的话,就让他去灯塔,让詹姆斯的心中充满着希望,似乎这事已经板上钉钉了。但是,拉姆齐先生的一句"可是,明天晴不了",无疑当头给詹姆斯破了一头冷水,詹姆斯"要是手边有一把斧头,或者一根拨火棍,任何一种可以捅穿他父亲心窝的致命凶器"一定会把它抓到手中。一方面,拉姆齐夫人给予了詹姆斯希望,另一方面,拉姆齐先生却让詹姆斯的希望破灭了。在小说的最后,拉姆齐先生与詹姆斯、凯姆一起去灯塔的途中,拉姆齐先生躺在船里看书,孩子们对他都是俯首听命,希望自己的父亲受到挫折、打击。詹姆斯甚至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头挖苦人地畜生,是一个暴君" ,还有着"拿起刀子,捅拉姆齐先生的心窝" 的冲动。从詹姆斯对拉姆齐夫妇,尤其是对拉姆齐先生的态度,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詹姆斯对他父亲的敌意,至于这种敌意的根源是来自对拉姆齐夫人关注、爱护的争宠,还是孩子对于大人权威的反抗,还是因为拉姆齐先生从来都不赞扬孩子们,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名誉、哲学是拉姆齐先生的全部生命,害怕听到人们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虽说他不是一个天才,但是他应该有精确排列26个字母的能力,现在他到达了Q,继续向R进发。他一直都在汲取他人的同情、理解,根本不去尽自己的责任去帮助别人,孩子们对他更多的是畏惧,没有共同的话题,更谈不上交流或者促膝长谈。

  拉姆齐夫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对孩子们的照顾也难以做到无微不至,孩子们的想法她也无法完全理解。生活中,"某种真实的、纯粹属于个人的东西,她既不和子女又不和丈夫分享"。 在一次晚宴上,拉姆齐夫人凝视着一盘水果,那些水果的线条和阴影,黄色和紫色的衬托,曲线和圆形的对比,使得她心情越来越宁静安详,心平如镜。此刻,露丝伸出一只手,去拿了一只梨子,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和谐,拉姆齐夫人对此感到懊恼,责怪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露丝也许是无意的,没有注意到她母亲的眼神,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晚宴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他人面前应酬着,同时把自己的内心深深地埋起来,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孩子们也不例外。

  三、结语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肩膀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有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应该更多地去关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灵的慰藉是任何物质所无法代替的。从《到灯塔去》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和睦、幸福是难能可贵的,家是我们的港湾,值得我们花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去经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