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中刘巧珍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导语】:

刘巧珍是路遥《人生》中的女主角,那么刘巧珍是个怎样的人呢?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分享一下,来了解了解吧!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或许一早已经注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终想的是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没有对大字不识一斗的巧珍说过一句“我爱你”。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出于他在农村的困顿。困境下的爱情,往往徒有其形而已,文化上、精神上的差异才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高加林终究是一个理性的人,事后他也懊悔自己感情太冲动,觉得自己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其实高加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把爱情、婚姻和事业前途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人,“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 高加林在他人生中最黑暗的那段日子里,如果没有巧珍的劝勉和抚慰,那么高加林在那段日子里还不能算是完整的人,是巧珍在他苦闷痛苦时给了他母性般的关爱,这位纯朴的农家少女在爱情面前表现得异常勇敢而无畏,这种精神在她替高加林进城卖馍并大胆表白的那个场景里已熠熠闪光:“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会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

  这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没有任何矫揉的成份,这是痴情的巧珍真诚直率的内心独白,一个质朴的乡下女子,在她所爱的人面前,一扫少女的矜持和羞怯,打开心扉,无所顾忌的倾诉衷情,这种勇气,不仅仅是一个纤弱女子,即使是高加林这样的堂堂男儿也不禁为之汗颜。 这深情率直的表白,雷霆般震撼着高加林的心,并一度征服了他。爱情使她无畏,使她敢于冲破贫富的藩篱,公开向世俗观念挑战。刘巧珍在爱情的追求上,已经打破了各种愚昧落后的旧传统,旧习俗,跳出自抑的封闭心态。什么叫难以启齿?什么叫羞涩含蓄?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要能使心爱的人幸福快乐,她是不管身边的人怎样去非议,怎样去讥笑的。高加林叫她讲卫生,要刷牙,她就每天早上坚持刷牙,这在闭塞的山村里无疑是个惊天动地的创举,当村民议论纷纷像观赏奇观似的围在她的身边,她索性气定神闲地慢慢刷起牙。“多刷一会儿让他们看,叫他们看得习惯了”。当她和高加林谈恋爱的事为村人知晓后,谣言以及父亲的责骂排山倒海般向她袭来,而这个美丽柔弱的姑娘,一如既往地在老槐树下等候高加林,甚至和高加林旁若无人地一起骑单车去逛县城,第二天又联手搞出了一个“卫生革命”。引起的骚动已经让高玉德老汉“老脸臊得通红”。让刘立本像跳蚤一样坐立不安,暴跳如雷。向世界公开自己的爱情。对农村中残存的愚昧落后和旧道德、旧习惯势力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这种用斗争搏取的爱情,已经有了新的意义。

  二、刘巧珍身上又有慈爱温柔,归顺传统的一面。

  她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像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蜜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即便高加林抛弃她后,被县里清退回村时,刘巧珍也阻止了姐姐巧英欲对加林的侮辱行为,坚决站在高加林一边: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

  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羡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意,她对高加林的忠贞与爱恋已无以复加,可以说,这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爱,只要高加林幸福,她愿意放弃一切,只要高加林快乐,她愿意给予一切,她虽然离不开高加林,却又不忍心看到他受苦受累的样子,鼓励他出去工作,即使高加林去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她也毫无怨言,痴心不改,给他送钱,替他照顾父母,这种对爱情的无私执着奉献精神正是巧珍心灵美的折射,心灵的美丽与形体的美丽就构成了一个可爱而又可钦的刘巧珍。诚然,巧珍在感情上的付出是无私的,毫无保留而不求回报,在如此痴情,如此炽热的姑娘的内心,我们也能隐隐发现潜伏在她滚烫心灵上的美丽的瑕疵,这也是所有中国女性的通病——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巧珍对加林的感情投入就仿佛是一个信徒对神的崇拜和仰慕,以至她缺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显得被动、自轻、盲目。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别林斯基认为:“……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不知道苦难的,也就不知道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⑼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受沉重打击的巧珍仍刚强地爬起来,“像一匹带着病的、勤劳的小牝马一样,又开始了土地上的辛劳。”在此前自己一直没有接受的马拴面前,她反思自己与加林的差别,决定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即使是无爱的婚姻。接受了大马川河流淌千年的生活哲学:“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巧珍爱情悲剧是一个坚强、无奈和令人心酸的结局,突出地表现她按老乡俗行婚礼的选择上。小说原著对这一场面作了浓墨重彩的铺陈,爱情追求失败的巧珍,马拴又来向她求婚。她觉得在自己声名狼藉的时候,马拴还这般热情,是难能可贵的。她甚至不相信马拴还会要她,所以见到马拴后,她问:“马拴,你真的要娶我吗?”“我已经在村庄名誉不好了,难道你不嫌……”可见传统贞节等旧观念是怎样钳制着爱情偶像抽身离去的巧珍的心,让她越发产生文化自卑和对自身生存价值的重重顾虑。她终于接受了现实给她安排的只有丈夫没有爱人的命运,在匆忙中按老乡俗违心地嫁给了马拴。巧珍选择了马栓,无论她与马栓会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无论这个悲剧给她留下的伤口多长时间才能愈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巧珍和高加林的分开在艺术形式上是一个悲剧,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去分析:与其把幸福寄托在这岌岌可危的爱情上,不如选择另一种爱,所以说,这恰恰是悲剧的结束。

  巧珍当然是个好姑娘,她的心是晶莹透亮的,她的灵魂是高尚无私的。她对高加林的爱既真诚又热烈。但是,由于农村的落后,由于他的父母没有让她受教育,她内在的丰富性没有被打开,她对爱情的追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一种单一的奉献而缺少心灵共振的爱情,即上面所说的一种母性的爱。所以,路遥安排了巧珍在爱情上的彻底失败,而其实是传统文明的失败。

  刘巧珍的性格,还没有摆脱小生产者思想的束缚,既有高尚开阔的一面,又有守旧促狭的一面,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自我意识的谈泊使她在爱情上缺乏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在《人生》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巧珍对生活的态度,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爱”字。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洗涤,她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但也没有痛定思痛后的大彻大悟,却有一段令人心酸而又心寒的呼喊:“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现实的宣判”。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在刘巧珍身上看到很多东西。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⑿路遥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他的牺牲精神。在他看来,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通过对巧珍这一形象的文化分析,发现其爱情的追求和爱情悲剧的发生,都缘于她独立人格和自尊意识的未完全觉醒和她所处的环境对她精神文化视野上的局限,而她的这种性格局限性的形成,社会和历史不无责任。所以,刘巧珍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也具有了新时代内涵,以及新式爱情的过渡意义。她的爱情追求虽然不成功,但也给后来者追求地久天长的爱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的现实意义: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这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那不容忽视的男女双方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活的同好。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