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尼契《牛虻》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导语】:

《牛虻》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吧。

  伏尼契《牛虻》的写作背景介绍

  1887年,丽莲·蒲尔结识了一些流亡在伦敦的各国革命者,对她影响至深。此后她一直参加秘密的进步活动。有个受她帮助的波兰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从西伯利亚流放地逃到伦敦,见到丽莲·蒲尔,两人予1892年结为夫妇。丽莲·伏尼契担任流亡者的杂志《自由俄罗斯》的编辑,还出版了一部《俄罗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译介绍了果戈理和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丽莲·伏尼契结识了普列汉诺夫,还曾经到革命导师恩格斯家里作过客。在丽莲·伏尼契认识的革命者中,有一些和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进行过意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流亡爱国者。伏尼契从他们那里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于1889年开始创作一部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说,为此她还亲往意大利,在档案馆和图书馆搜集历史材料。这部小说就是《牛虻》。

  蒙塔内利与亚瑟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其实质即蒙塔内利所代表的基督教伦理与亚瑟所代表的人性伦理之间的抗衡。宗教与道德,信仰与理性,二者之间原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但囿于当时的政治与历史背景,这场基督教伦理与人性伦理之争又无可避免地披上了政治的外衣。父亲蒙塔内利醉心于宗教信仰,在无意中成为教皇统治的代言人,与儿子亚瑟即牛虻所参与的革命阵营截然对立。

  无论是单纯的伦理之争,还是革命背景下的政治斗争,蒙塔内利和亚瑟这对父子都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除非一方做出原则上的妥协,否则两人永远无法跨越屏障处于同一战线和平相处。当宗教信仰被当局者操控沦为政治工具,它与人性伦理中的道德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现代性社会道德理性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人物之一,就是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从人类的历史与经验中,庄重地寻求人的存在意义与终极目的性,寻求道德的神圣性,寻求信仰。”伏尼契通过小说革命背景下的宗教与伦理书写,深入浅出地反映了意大利教会统治的黑暗现实、革命人士反教会的英勇斗争,以及意大利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并启示后人正确对待宗教信仰与人性伦理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4